“水渰”之地——水岩寺
2010年06月01日 13:26慧海佛教资源库 】 【打印共有评论0

水岩寺之名,从字面理解,当以依水傍岩得称;实际上,水岩寺得称,很可能与在其东北较近处的龙潭洞一带的山光水色有关。据明朝弘治年间的《永平府志》记载:“水岩山在昌黎县北十五里,一名西岩山;山有深洞,石壁间出泉,冬夏不竭。”很明显,此处记载的“水岩山”即仙台顶,“山有深洞,石壁间出泉,冬夏不竭”,指的是龙潭洞。“水岩山”,若是仙台顶比较形象的称呼的话,那么,水岩寺之名,自然也就源自“水岩山”之称了。此外,水岩寺在明朝隆庆初年以前曾名“水渰寺”。1985年在重修昌黎城内的源影寺塔时,工人在清理二层檐下塔身之灰垢时,发现一砖砌小洞间存锡质函匣一个,匣内放有造形优美、神态自然、做工精细的铜质刷金“张仓卧佛”一尊,底盘背面有阴刻铭文“大明嘉靖二十六年春季月昌黎城北之水渰寺住持长老净释发心造张仓卧佛一尊铜匠高聪”。由此而知,在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时,水岩寺曾名“水渰寺”;“水渰寺”之称,当以宝峰台一带山高林密,时有雨云兴起,缭绕古寺之间而名。另据清朝康熙年间重修的《永平府志》记载:“宝峰台仙人台之麓为宝峰寺,昔井七十有二,今存十数,花木森然。”若以往水岩寺一带果真有“井七十有二”,当切实为“水渰”之地。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