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雅清秀的水岩寺
2010年05月31日 15:50 】 【打印共有评论0

水岩寺,位于碣石山景区的宝峰台上,又名“宝峰寺”。其北依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东有一座海拔241米的山峰,挺拔峭秀,怪岩耸立,酷似香炉,名“香山”;西连一道通往仙台顶西部峭壁的坡岭,坡领以顶部山势如冠,名“纱帽山”,宝峰台与香山之间有一道源自仙台顶东部绝壁高处的龙潭洞的涧流潺潺穿过,其地可谓山环水抱,景色异常幽雅、清秀。


图片来源:资料图

水岩寺之名,以依水傍岩得称。水岩寺为碣石山中的千年古刹,寺中的断碑残偈曾有“唐贞观元年重修”字样,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唐朝以前的隋朝和南北朝时期。寺院殿前石栏之中,在辽朝保宁元年(公元969年)曾立有两柱呈八角菱形的经幢,上镌唐开元灌顶国师不空奉诏译,由此可知在昌黎县城(时名“广宁”)建在碣石山麓之初,水岩寺就已成为距离县城最近的佛门重地。到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蒙古骑兵攻入界岭口,围攻昌黎县城不克,放火把水岩寺烧毁一空。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一个名叫“真山”的“大比丘”,到处募化,历经多年,将水岩寺又复建一新,才使之保留下来。原有的水岩寺筑在宝峰台的石砌坝台之上,有石阶通往山门。中院建有大殿,两柱辽代石幢就立于殿前阶栏之内;其后有一古井,井水甘甜清爽,井石有石阶通往又一级平台,其上曾筑有千佛殿,千佛殿内所塑的十八罗汉佛像,个个金光灼灼,其衣褶不爽分,面目不爽毫,眉目不爽忽,颇有鬼斧神工之概。西跨院为清朝后期设立的香山书院,书院前建有山神庙。东跨院较大,有正殿5间,内祀一尊笑颜可掬的大肚弥勒佛铜像;其南建有供香客休憩的5间客厅,中有东、西配房各3间,为僧侣的住室;客厅前筑有一个亭台,名“得月亭”,立足其上可尽览碣石门内外的秀丽风光。

水岩寺自明朝万历年间复建以来,又经多次修葺。民国年间的重修工程由1928年夏天从北京退守昌黎、滦县一带的奉军总参议杨宇霆主持。当时,杨宇霆除在仙台顶西部峭壁题刻“碣石”两个大字,又在水岩寺东侧的深涧一方巨岩上题刻有“响水”两字。新中国成立后,水岩寺被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1955年进行了补修;补修后的水岩寺一直保存完好,但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受到了严重毁坏,地面建筑最终不得不拆除。到90年代之初,水岩寺上移至千佛殿遗址一带复建,再度修筑的水岩寺占地更加宽广,主要建筑充分体现了盛唐时代的建筑风格,异常宏伟、壮观。其门殿同为天王殿,高矗于古坝台之上,殿内祀有大肚弥勒佛像和四大金刚;居中的正殿雕梁画柱,金碧辉煌,供奉着如来佛祖金身塑像。

1995年,水岩寺复建工程竣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应邀为新修的水岩寺题写了匾额。

2002年6月28日,由昌黎县政府正式移交省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委派法子存海法师任水岩寺住持,存海法师于7年多的时间,将巍峨的三圣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圆通宝殿都盖了起来,秦皇岛市信徒又多了一个修行的大道场,至2009年底,寺院建设总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由原来的12.4亩土地,发展到38.78亩,总面积为22200平方米,寮房166间,以一介贫僧,身无分文的存海法师,若非对佛法的坚定信心,以及“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大慈悲心使然,这水岩寺是建不起来的。这也印证了佛法中的“一佛出世,万佛护持”的精神。存海法师谦卑的说“光荣归于佛陀,我只是个靠佛吃饭的一个出家人而已,‘弘法利生'乃出家人之家业。”他感恩所有护持水岩寺的信徒们,所有的功德会回向他们……现在水岩寺已成为秦皇岛、唐山乃至京东地区最有影响的佛教活动场所。

水岩寺一带峰峦环绕,景色秀美,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桃杏如火,樱花似雪,梨枝银白,种种野花开得五彩缤纷,伴着淙淙泉水,游览古寺,畅话春意,颇令人赏心悦目,历来为昌黎的游春胜地。其景在清朝同治年间重修的《昌黎县志》中被列入古碣石十景,名“水岩春晓”。前人曾有诗赞“水岩春晓”之景云:“晓日瞳瞳雨乍晴,山光悦性鸟争鸣。春风吹放花千树,惹得游人尽出城。”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