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年间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咸同中兴”时期,而石佛寺也刚好在这一时期出现“中兴”,这个“中兴”主要是指文化上的发展。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太平天国进入嘉兴以后,破坏极大,郡城几无完舍,嘉兴一大批文化人为了避乱,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石佛寺,这一个名单几乎集中了当时嘉兴主要文化精英,他们中有张鸣珂、朱禾、朱采、鲍昌照、许荣奎、石中玉、徐銮、徐锦、计廷拔、赵铭等等,这些人互相多有交游,其中以张鸣珂为最著名。
张鸣珂(1829—1908),原名国检,字公束,号玉珊,晚号寒松老人,嘉兴人。官德兴县知县、义宁州知州。喜填词,二十岁左右就著有《秋风红豆楼词钞》,以婉丽著称。他与徐锦、鲍昌照、郭浩如、谭献、吴仓硕等均交游甚密,他也曾在淮军名将刘秉璋手下做幕僚,进剿太平军,这也是当时嘉兴士人的一种时髦,比如石中玉、赵铭、朱采等也都有类似经历。张氏著作很多,其中《说文佚字考》、《寒松阁谈艺璅录》、《国朝骈体正宗续编》、《寒松阁词》为《续修四库全书》收入。其中《寒松阁谈艺琐录》广载清代书画家事迹,评论艺术作品,为研究清代艺术史不可或确的重要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蹂躏嘉兴时期,张鸣珂避居石佛寺,和钱载后裔画家钱伯声一起租赁了马氏的房子,读书著述。十年以后,他又一次经过石佛寺,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虞美人·泊石佛里》:
荒湄断汊疑无路,中有濛濛树。几家临水掩双扉,灯火楼台旧梦认依稀。
湖田菱熟绳分罫,采采人如画。满滩明月泊孤舟,吹老西风黄叶寺门秋。
朱采(1833-1901),字亮生,倜傥有大志,精通技击和棋理。曾从刘秉璋剿捻,后来受到李鸿章器重,延为上宾,并且为他捐了个山西汾州知府,累官至广东雷琼道台,并统琼营行政,他治军宽严并济,很有成绩。他在任内重修的苏公祠和五公祠,至今还是海南省的著名景点。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他愤于时事,称疾归里,寓居魏塘,著有《清芬阁集》。他的兄长朱禾,字遂生,同治六年(1867)举人,也很擅长技击,可谓才兼文武。
朱采、朱禾早年读书于石佛寺,居住在石佛寺南的戴家廊。因为朱采是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所以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很大,石佛寺一带至今还流传着有关他的很多民间故事。
鲍昌照,字铭青,咸丰九年(1859)举人,咸丰十年,嘉兴郡城为太平军占领,他便迎二亲避居石佛里。他这个人很有经济干才,左宗棠和李鸿章都很赏识他,并且邀请他入幕府,但都被他谢绝了。他学问很好,尤其熟于地理,于各省府厅州县疆域悉能记诵,可惜中年为官司所累,晚年又遭祝融之灾,藏书尽为灰烬,终于隐酒颓废以没。
石中玉,字莲舫,一字范湖,咸丰八年(1858)举人,官富阳教谕。他曾经在徐家授徒,与徐锦互相切磨,后来成为同科举人。嘉兴知府许瑶光非常信任和赏识他的学识,晚年主讲鸳湖书院讲席,造就人才甚众。他在隐居石佛寺期间,他的朋友著名学者谭献曾来访他,并写了《梅花洲访石中玉》一诗:芳洲八九曲,曲曲芦花明。黄叶下如雨,渚禽时一鸣。清绝无可言,素心托友生,语笑堕烟水,犹惜未合并。月寒有闲意,市远无嚣声,倘来风雪里,何殊剡溪行”。
徐锦(1834—1862),字兰史,他是嘉兴著名的才子。咸丰八年(1858)他中了举人第一,所以人称“徐解元”。他的诗文绵丽温厚,比如“楼台称得卿心处,只比人间曲折多”之类,足见他的才气,还有像“听堕地一声之哭,愁自天来”,读来真觉惊心动魄。他死后,朋友们把他的诗文整理成《灵素堂集》。他平生与张鸣珂感情最笃,张氏寓居石佛寺时,他便经常去访他,并且常作“连床夜话,忽歌忽哭”。百年而下,当我们走进石佛寺时,总还不免要想起这一位才子来。
编辑: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