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年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第一家政府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佛教慈善机构,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创始会员和特邀理事。它在大陆佛教慈善组织中起步较早,并且发展相对成熟,救济行动较有成效。它的发展间接反映出了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精细化,通过宗教志愿者途径来满足社会慈善救助的需要将日益突出。而象南普陀佛教慈善事业基金会这样的宗教组织的慈善活动及其运作调查、组织模式考察,在大陆佛教慈善组织中具有范式意义。
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以妙湛法师的遗偈“勿忘世上苦人多”为训,秉承“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济世,造福人群”的理念,面向全国,进行布施救助。现已成立了“慈善处”“佛经赠送处”、“义诊院”等机构,并且以慈悲为怀,乐助为本,身体力行,通过捐资希望工程、资助病残、扶贫济困、安老慰孤、义诊施药、放生护生、赈灾救急、祈福消灾等具体方式进行各项慈善活动。
至2006年底,该会已经累计发放各类善款达到34481718.97元。慈善行迹遍布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广西、河南、江西、江苏、四川、黑龙江、贵州、云南、西藏、内蒙古等多个省份和地区。
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创立者妙湛法师德高望重,一生致力于弘法利生事业,深受佛教四众拥戴。他不仅复兴了厦门南普陀寺,复办闽南佛学院和佛教养正院,而且修复了厦门鸿山寺、普光寺、万石莲寺、虎溪禅寺,紫竹林寺等多处道场。同时支援了国内许多寺院和佛学院的恢复和建设。妙湛法师曾多次应邀出访香港、新加坡、美国和泰国,身兼福建佛学院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厦门市佛教协会会长、厦门市万石莲寺住持、福建省武夷山天心寺、永乐禅寺住持等职。妙湛法师曾用“任劳任怨,委曲求全”来总结和形容自己的一生,这也成为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成长的座右铭。1994年12月14日,妙湛法师创办了当时全国佛教界的首家慈善机构——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并号召信众“寻声救苦,扶贫济困,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受他的影响和呼吁,很多佛教信徒和社会人士纷纷加入,成为会员。可以说,对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成立和发展,妙湛法师功不唐捐。1995年,妙湛法师圆寂。他病危之际,留下遗偈“勿忘世上苦人多”。这句话也成为南普陀慈善事业基金会行动的一个悲切的愿力。
妙湛法师圆寂后,圣辉法师于1996年10月继任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会长。圣辉法师(1952— ),1980年出家,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院,现身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天津市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福建闽南佛教学院院长等职。圣辉法师继任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会长后,继承妙湛法师“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训,将慈善事业大力推广弘扬,取得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南普陀佛教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运作理念和机构设置
1、理念与机构设置
“勿忘世上苦人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济世,造福人群”是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精神理念。“爱国爱教,造福社会,慈悲济世”是其奉献社会的服务宗旨。慈悲济世,救苦救难是佛门弟子必备的善愿,更是大乘佛教弘法利生诸多善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佛教自古以来都把举办慈善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事务,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也正是秉承了佛教这一优良传统,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友爱的精神,发展慈善,积极开展赈灾救难、扶贫助残、办学助学、义诊施药、修桥造路、放生护生等公益慈善活动。而其核心——妙湛法师临终的 “勿忘世上苦人多”——他病危之际在病榻上写下沉甸甸的七个字,结合着对需要救助者的苦难访问,在当时就深深震撼着会员的内心,如今仍是激励的源泉。会员希望在慈善活动中表达对妙湛法师核心思想的追随和纪念。老会员总会把妙湛法师的事迹讲述给新会员听,而“勿忘世上苦人多”这悲切的遗训也成为了会员善举的精神动力。
根据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的章程,南普陀寺的班首、执事会议是基金会的最高领导机构。基金会设置会长一人、副会长四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四人。会长一般由南普陀寺方丈兼任,现任会长圣辉法师是南普陀寺法主、前任方丈。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由会长任命。基金会实行会长负责制,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秘书长主持日常的事务,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
其中,慈善处的主要工作有:办理会员登记,捐助希望工程,援助灾区和贫因地区,援助敬老院和孤儿院,受理急难救助申请,放生护生,接待来访,处理来信,开展慈善宣传,发行《慈善》年刊与《慈善报》,接受各项捐款等。此外,慈善处为会员定期开展活动,农历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晚上举办会员共修活动,每年普贤菩萨圣诞日为会员举行消灾法,每年召开会员大会等等?。流通处主要从事佛经法物艺术品书籍字画等的流通,其所盈利则用于慈善事业以及日常的管理费用开支。赠送处主要工作是免费赠送佛教书籍和佛像,宣传佛教文化知识,帮助人们提高对佛教的正确认识,引导信徒树立正确的观念。义诊院是厦门市卫生局正式许可的医疗机构,主要为贫困者和缺少医药的地区进行义诊施药。义诊院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在寺院开展义诊,同时不定期向养老院、孤儿院以及偏远地区进行施药义诊,帮助范围涉及全国很多地区。 在南普陀慈善事业基金会的各个部门中,主要负责人都是由僧人担任的。目前,各机构的工作人员有30余位,其中比丘4人,比丘尼10人,余均为热心慈善事业的居士或社会人士。
2、该会的运作考察
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将慈善精神付诸于实践。他们的服务内容有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大类,包括希望工程、资助病残、扶贫济困、安老慰孤、义诊施药、放生护生、赈灾救急与祈福消灾等八个具体方面。
慈善类具体资助的项目有:贫困户的救助、残疾人的救助和奖励、孤寡老人和孤儿的救助(包括捐款给孤儿院、养老院;切实关心帮助困难的孤寡老人和孤儿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创办孤儿院、养老院等等)、救助经济困难或者遭遇重大变故的家庭或个人、救助灾区(帮助遭遇风灾、雪灾、水灾、地震、火灾等的地区和困难群众)、专项募款等等。其中,尤其以救济灾区款项数额最为巨大、支援力度最强,如1998年中国长江特大洪水时期,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共向各地灾区和慈善部门捐款达251万元,捐款数额列居国内佛教单位的首位。医疗方面,不仅设立了慈善义诊院,施药义诊,而且还组织医生到贫困和边远地区免费为群众看病送药。至2006年底,已经累计义诊施药112.87万元,义诊人数176万人次。
教育方面,积极救助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妙湛法师一直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是“佛教希望工程”的三位发起人之一(另外两位是四川的遍能法师和重庆的惟贤法师),而且一直呼吁在中国建设佛教大学。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也为佛教希望工程设置专门款项,救助贫困的小学生、中学生,还有大学生。同时,在偏远地区建立希望学校,帮助困难地区购置教学设备,改善教育状况,并且设置基金奖励贫困山区和偏远地区的优秀教师。截至2006年12月,已经兴建希望小学22所,修缮校舍58所,捐助贫困学生975.19万元。
文化方面,以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整理,向人们介绍佛教文化知识,免费赠送佛教书籍等等。并且捐助《佛教文化报》和中国佛学院等,促进佛教文化研究和发展。同时也举行青年佛教讲修班、青年佛教夏令营活动、禅修活动等,社会反响良好。
每年,南普陀寺都会将大量募集的善款投放到需要帮助的个人、群体和地区中,并且将各年的资助情况以及年度审计报告与财政总结在会刊《慈善》上公示。
作者:邓子美 王佳 编辑:李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