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世上苦人多——记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
2010年12月16日 15:07厦门南普陀寺 】 【打印共有评论0

从1983年以来,笔者曾三次参访厦门南普陀寺,虽然久闻该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办得生气勃勃,但来去匆匆,未能专门拜访。2002年4月末,笔者再一次来到这里,并有幸拜会了南普陀寺方丈、慈善事业基金会会长圣辉法师,还与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慧然法师以及正兴法师、普陀法师进行了座谈,不禁为他们慈悲为怀、热心慈善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了解到不少基金会的运作情况和成功经验。慈善事业是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和寺院经济条件的改善,慈善救济将成为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多年来的经验,对于各地佛教界开展慈善事业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妙湛法师与慈善事业基金会

南普陀寺座落于厦门市区东南面五老峰之麓,依山面海,风光秀丽,为我国东南沿海名刹。寺院西端有一处大院落,大门两边各有一匾,分别为“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和“慈善基金会义诊院”。透过院门,可以看到一座三层的古建大楼,颇为雄伟,三楼正中高悬一横匾“慈善”,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手书。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就设在这里。

说到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就不能不提到该会的创始人妙湛法师。法师具有殷殷爱国情怀和济世悲愿,教内外凡有困难的人找到他,他都尽力给予帮助。他一生有两大心愿,一是办佛教教育,二是办慈善事业。当寺院修建初具规模、闽南佛学院教学走上正轨之后,便想到要更多回报社会。1989年,他在闽院发起纪念建国四十周年演讲比赛,其主题便定为“念佛不忘爱国”;他认为信佛教的人多、懂佛法的人少,常常分不清邪正,因而于1993年创办佛经赠送处,并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佛学研究班;1994年夏,福建三明地区水灾严重,他冒着倾盆大雨将65000元人民币送往厦门市民政局以救助灾区人民;同年,当他得知重庆所辖綦江、万盛的贫困山区儿童上不起学、生活困难时,马上派“佛教希望工程组委会”的代表赶赴四川,捐赠87900多元给“四川佛教希望工程”,以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妙湛法师常表示:“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愿大家早日成佛”,同时教导学僧们要学习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精神,“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正是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在海内外信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1994年12月,他创办了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伊始即提出“八万四千善行,从六个一百做起”,即一年中要奖励一百位优秀教师、资助一百位失学儿童、一百位孤儿、一百个特困户、一百位孤寡老人和一百位残疾人。这一工程在短短的9个月内便超额完成。为了使慈善捐款专款专用,他创办了专属基金会的法物流通处,其收入供基金会管理、运作开支。1995年,在法师的指示下,基金会开设义诊院,救助那些无钱看病的人。

法师誓愿弘深、悲心恳切,长年为寺院修建、人才培养、扶贫济困、希望工程等弘法利生事业日夜操劳。可惜天不假年,1995年12月,妙湛法师因病溘然西逝,弥留之际犹不忘慈善事业,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训。

二、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机构设置与管理

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行业主管部门为厦门市民政局,但由于是佛教寺院开办的纯民营机构,因而相对独立,建立有比较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严格的管理办法。目前,该基金会由慈善处、义诊院、法物流通处和佛经赠送处四部分组成,另设有会长室、审计室、宣传室、档案室、文印室、传达室等,计有工作人员33名,其中比丘4人,尼僧8人,其余为护法居士或热心慈善的社会人士。

基金会从不化缘,发心慈善全凭自愿。该会资金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会员的会费;二是社会捐助(南普陀寺大悲殿旁设有募捐处及其功德箱);三是法物流通处。

在资金处理与运用方面,原则上是收到多少就捐出多少,基本上是当年收到的钱当年就运用到受助对象上;经办手续十分严格,要求受助方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当地有关部门证明;经该会部门主管审核后,提交办公会议研究通过,然后组织人员将钱物发放到位,有些项目完成后,还须考核验收;每笔资金的运用都须有经手人、证明人、审计人和财物主管签字;收支情况则定期通过《慈善》年刊(已出版七期)和季报(已出版23期)向会员和社会有关方面公布。

本着佛教慈悲平等的精神,该会在救济或资助时不分种族、地区、信仰和身份,一律平等对待,也不附带任何条件或宗教方面的要求。

三、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成效与积极影响

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八年来,以佛教慈悲、平等、博大的胸怀,认真负责、坚忍不拔的精神,开展了内容广泛的慈善救济活动,救助范围遍及全国各地,累计施资达17426315.62元,在教内外和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全国每年需要救助的单位与个人何止千万,一千七百多万元无异于杯水车薪,但作为一所寺院办的慈善事业基金会,在短短八年中就有这么多的付出,是多么难能可贵!尤其对于众多具体受助者来说,这一数字意味着的是希望,是及时雨,是雪中炭;述说的是慈悲精神,是真情奉献,是爱的赞歌。

(一)寻声救苦。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充满了天灾人祸,因而观音菩萨以能寻声救苦而赢得万民的信仰。慈善事业基金会也是这样,常常现身于许多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济活动之中。

(二)普施甘露。基金会特别关爱特殊教育和社会弱势群体(包括精神病、麻风病患者,残疾人等)。基金会会长圣辉法师常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在节日期间慰问孤寡老人,或到灾区、边远贫困地区访贫问苦。

义诊施药也是基金会一项经常性工作。目前义诊院设有内科、外科、针灸科、妇科、骨伤科,有医生6人。该院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农历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在寺院山门口开展义诊活动,并定期或不定期面向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和贫困边远地区义诊施药。

据统计,从1994年11月14日到2001年12月31日,该会扶贫解困、资助病残、慰问孤老、资助白内障患者226名、资助特困老人520名,用资达7724963.98元;义诊40万人次,施药50万元。

(三)播种希望。挽救一个失学的孩子,就是播种一个希望——祖国的希望,也是佛教的希望。早在慈善事业基金会筹备阶段,妙湛法师就与四川的遍能法师、惟贤法师一起创办了佛教希望工程。近几年,基金会更是加大了对希望工程的投入。

(四)爱心无界。当世界上许多国家因为宗教冲突而动荡不宁、爆发流血事件的时候,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却在以佛教的慈悲精神消融着宗教间的藩篱。据了解,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还帮助各地佛协或寺院建立了几十处慈善机构。

除了上述慈善活动以外,慈善事业基金会每年还开展一些具有佛教特色的活动,如印赠经书、放生、保护珍稀动物等。印赠经书,对于信仰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赈济。  

为唤起世人尊重生命、慈心不杀的观念,基金会每年都不定期举行护生、放生活动,2001年度放生护生用资达3.5万元。7年来,护生放生用资达297186.30元。

四、结语

中国佛教素有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修桥铺路、植树造林、设养病坊和悲田院、施粥施药、赈灾济困一向是佛教徒力行的善举。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思想的深入人心,佛教界更加关注现实人生的痛苦和需要,积极参与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在当代,台湾和香港佛教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尤其是台湾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规模宏大,享誉世界。改革开放以后,大陆佛教界在慈善事业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创办与成功运作就是一个典型。

慈善事业基金会宣传室正兴法师去年写了一首“慈善之歌”——《勿忘世上苦人多》,朴实感人。现录之于后,与大家共勉:

血汗流过,泪也流过,为了希望,为了生活,祖辈们奋斗,后辈们拚搏,世世代代留下真实的传说。你在享受幸福和快乐,我在承受痛苦和寂寞,你在温馨的港湾,我在流浪的角落,你有健康的体魄,我受病痛的折磨,你在笑语欢歌,我渴望一张小小的书桌。春天来了开出芳香的花朵,秋天到了花在忧伤的凋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你也记着,我也记着,勿忘世上苦人多。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星桥 编辑:李保华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