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归纳: | 上代人经常是“头一挨枕头,就鼾声大作”。现代人为何会出现“越累越睡不好”的情况呢? |
治疗妙法:只要找到一种合适的、能将气血导向气海丹田的姿势,然后,长期锤炼、维护那个姿势,就好了。“蟾蜍式午睡”是一个有点滑稽的姿势,但非常有用,具体操作上也非常简单。[详细]
病症特征: | “单腿跳”就是患腰痛的人,有时走路会一手掐腰,用一只脚着力,另一只脚尽量蜻蜓点水式地点过,如此一顿一顿地前行的样子。 |
治疗妙法:“单腿跳”的治法。现在,我们来落实——首先,面朝上平卧床(地)上,两膝弯起来。定住。然后,观察左右膝盖的高低,发现差异之后,再返回基本姿势。然后,在左侧骨盆下垫一个厚垫子,再后,利用腰间扭力,抬起屁股,“啪哒”,自由落下。[详细]
冥想脑波的科学测试
一般的脑波是振幅较小的β 波。坐禅开始,则振幅较大的α 波出现。继续下去而至深度冥想之禅定状态,即成θ 波。(取自《坐禅的化学》,平井富雄著)
对劝人坐禅,我所遇到的科学家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赞好。其中最需指出的是,东京大学平井富雄教授,专门为此进行了脑波测试,并成为我们科学坐禅的第一基础。
他所著的《冥想与人学》(日贸出版社)一书,值得所有坐禅人参考。
他在大学医学系担任教授助理时,就主持过静冈县寺院的大规模测试,成果斐然,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他通过实验发现:
“高僧修禅入三昧境界时,大脑前叶的α脑波特别强,而修禅初期的人,那里几乎测不出α脑波。此外,在修禅初期的人打瞌睡时,却能测出大脑前叶发出θ脑波,而在戒板打到肩上(坐禅时出现瞌睡或坐姿不稳等状况时,师父就会用戒板敲打,谓之棒喝)的瞬间,θ脑波消失,代之以β脑波。”
三昧,意指心止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寂静的状态。
不同脑波的周波数不同,如α脑波的周波数是8~13赫兹,β脑波是13赫兹以上,θ脑波是3~7赫兹,3赫兹以下的超缓脑波为δ脑波。
笼统地讲,β是“清醒”(相对紧张)状态下的脑波,α是在“放松”状态下的脑波,θ或δ是“睡眠”状态下的脑波儿。不过,近年的研究者更进一步将α脑波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α脑波,界定在10~13赫兹,另一类是缓速α脑波,界定在8~10赫兹。
平日里,我们闭目养神之际出现的是缓速α脑波,而坐禅、冥想状态下检测出的,则是快速α脑波。那么,快速α脑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放松”,而是一种比“放松”更“放松”的状态——就跟射箭高手“啪”的一声箭离弦瞬间所呈现的α脑波一样。科学家测定,射手在这一瞬间的放松脑波为10.1赫兹。至于射手与禅者差异,则在于射手只有一瞬,而坐禅、冥想则能长久持续。此外,快速α脑波的发生,常常不在闭目养神状态中,而在完全清醒状态下,故更加难能可贵。
如此,我们将能理解脑波不止“紧张”与“放松”两种,还有一个特别的“禅定”状态。这里没有思考,没有语言,佛法称之为“言语道断”。
是啊,谁能在强箭离弦那一瞬间还顾得上说什么或想什么啊?!
坐禅、冥想与脑内物质
继西方心理学大师荣格之后,仍有大量的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家对禅抱以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饶有兴趣的研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最近,一项与忧郁症有关的研究,因为涉及脑内遗传物质的“血清素”,而受到特别的关注。
关于脑内遗传物质,比较共识的,除“血清素”外,还涉及“乙酰胆碱”(胆碱与乙酸的酯,是动物神经突触的递质,具有使肌肉收缩、血管扩张、心跳减慢、肠胃蠕动等作用)、“去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伴存的一种激素,有血管收缩和介导交感神经冲动的传递作用)、“多巴胺”(儿茶酚胺,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GABA”(降低血氨,预防各种类型的肝昏迷药物)等。
着重说明的是去“肾上腺素”和与之唱对台戏的“多巴胺”这两个脑内物质。前者能有效对治人的不安与应激反应导致的亢奋,后者相反,与快感、欲望有关,并能激发之。“血清素”不一样,它能同时抑制以上双方的激化反应。
日本东邦大学有田秀穗教授把它比做汽车的“空转”功能,即一种处于既不踩加速器,也不踩刹车状态下的运行机制。他研究发现,“血清素”在一种有节奏的运行状态下,分泌特别旺盛,如有节奏的呼吸、步行、咀嚼等。
坐禅,恰是一种最有节奏的自主意识呼吸状态下的活动,所以,能够促进“血清素”的分泌。于是,负责生产“血清素”的脑干部的血清素神经,也即获得了激活。
此外,有田教授还研究了寺院“生活节奏”对“血清素”产生的“功德”,包括以碳水化合物为中心的饮食(素食)、礼佛动作、念佛曲、言谈扫洒、仪式等等(《缺乏血清素的大脑》,有田秀穗著,NHK活人新书系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坐禅的全新的科学途径。
也许,这样一个科学的结论有助于提升大家坐禅养生的兴趣。
不过,更深刻的,还在于这个物质之于大脑的角色,正如佛家“中道”思想之于佛教的作用,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当然,我们不该赋予坐禅以更多的目的性。有了目的,就有了负担,倒不利于坐禅。而且,那会从根本上违反“因果一如”、“修证一等”的思想,或即使有为,也一定不是高品质的。
且不问动机如何,“只管坐禅”(道元禅师语),我们就一定会步入一个科学所无法企及的深度。
追求科学发展的意识,应该是人类大脑的一个“本来就有”的功能。而科学测试确已证明,坐禅、冥想是右脑的事儿,科学则属于左脑。
既然两边儿都有用,我们何妨两边都用!左脑和右脑要成为好伙伴儿,坐禅、冥想与科学要结成亲密的伙伴儿。
坐禅的正确姿势:不是闭着眼坐着就是坐禅
1、气沉丹田的坐姿
身正,才能心正。
我们就从“气沉丹田”开始,这是我们常听说的一句话。
“气”是什么?就是意识。人身之血,都要靠这个“气”来引导,所以,才有“气血”、“血气”之说。“气沉丹田”,也就是把意识集中到脐下三指的丹田之所。
显然,对坐禅而言,一个正确的姿势,非常重要。
这跟平常认识的禅家不同。因为在平常,没人会告诉我们姿势很重要,或为什么重要。
但这实在重要,因为只有姿势正确了,我们才能将意识置于一点。然后,静静地倾听到身体的声音,从而体会到禅的真髓,所以,就从坐禅的姿势开始!
尽量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坐禅,铺上柔软的铺垫。初学坐禅者可以把屁股垫高,然后坐下。
双盘(图片来源:资料图)
单盘(图片来源:资料图)
结“跏趺坐”,即双盘,是最理想的姿势。但如果腿脚较硬无法双盘,也可以单盘。将一只脚架到另一只脚上,双脚都应尽量向内侧拉,尽量贴近大腿根部,我们称此为“半跏趺坐”,为次理想的姿势。
有人说“我的腿短”,但这不是理由,因为单盘、双盘取决于胯关节、膝关节的柔软度,跟腿长腿短无关。要坚持,坚持之下,各关节的柔软度将获得改观,最后都能盘好。
下盘稳定下来之后,我们就来关注上半身:
身体可以先往前倾,就像向人鞠躬一样。然后,慢慢挺起来,就仿佛天井垂下一根绳子在拉我们的头顶,渐次地由天灵盖儿(顶轮)、颈椎(喉轮)、肩胛里侧(心轮)、脊背(脐轮)、尾骨(海下)五处(点),逐一提起。提起到近乎垂直状态时,我们能感到力量“残留”在腰部。再后,我们就顺水推舟地把意识集中在这个部位——脐下三指的丹田。
保持这个状态,自上而下——放松,腰身则可呈径直之状,全身则呈柔缓的“S”之状。
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是此时我们一定自觉“腰挺得很直”。这样就好,不必硬挺。
随着习惯于坐禅,我们的“背”会自然地挺起来。不过,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因为“挺起来”的关键并不在“背”,而在“腰”——腰间一点不立,则强迫挺背,必然腰酸背痛,也一定坚持不久。
让骨盆立正,则脊背自然挺拔,呈舒缓的S 型,除腰内侧,以外各点都处于不受力(脱力)状态。(图片来源:资料图)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有意识地放松全身之力,只在丹田所在的腰间“留力”,千万不必硬挺脊背。
那么,谁来“挺”我们的腰呢?
就是这个“气”。
而且,必须是一股正“气”。“气”不正,则腰不挺。所以,“气沉丹田”的过程,乃在于练我们的一股正气。
2、全身放松的关键
全身放松,又称为“脱力”状态,就像我们以最舒适的姿势躺在床上那样。
在大多数人看来,保持一个姿势会令整个身体都僵硬,以至酸痛。不过,我们一旦掌握了全身放松的技巧,那么,无论采取怎样的姿势,都不会僵硬或酸痛。
技巧何在?
仍是“气”——意识的问题。
不妨把意识集中在你要放松的部位,然后想象有一把椅子或一张床在支撑。比如后背——把意识集中到后背上,然后想象柔软的沙发靠背,则无论你的背是曲是直,它都能吸收力道。如此坚持,则你的背就不会酸痛了。
坐禅也一样。
它是把意识集中到全身中心的脐下一点的丹田。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不管背部曲直,都不要紧,也不必在意。
随着习惯于此,丹田周边的腰间就能挺立,当然,背也会自然地挺立起来,仿佛有一股正气在充盈。
不过,生活禅法毕竟不同于寺院修行。在那里,会有禅师告诉你:“挺背!”我们只需顺从就好了。在家里不同,没人管,只能听自己——身体——的。所以,如果感觉坐着吃力,不妨将屁股再垫高一些,问题就解决了。
做好了这些,则身体四平八稳。再前后左右晃一晃,试试,若都不倾空,就初步到位了。或许有些人认为这不难,但实际很难,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动作都有习惯,只是我们不能自觉而已。
看看鞋底,是不是只有一个地方磨损得特别厉害?看看自己的录像,是不是右肩偏低?
每人都有问题,所以,要用心,不要自以为是,永远都不要觉得自己最“正”。
古人说,那些修炼到位的人,能坐到双耳垂肩,甚至坐到一个“铜板”自天而落,“当啷”一声,头顶进入肛门掉出。看来是真功夫,不是神经质之谈。
3、“手势”与“眼势”
腿脚和上半身“定”了,接下来是手势、眼势。
左侧为一般左侧手势,右侧为玄侑独有的坐禅手势,更利于手腕、双肩不受力。
每一个人手的长度都不一样。原则上,左手在下,承载右手,拇指相对接,这是最常见的手势。不过,也不必太在意手势,因为意识不必放在这里。这是初学者常常有的问题。
也可以以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
不过,关键不在手势,而在辅助手腕、双肩诸部位完全“脱力”、放松。所以,也可以在握住拇指的同时,让小指“勾搭”在一起。稍用一点儿力也不要紧,因为这个紧张感不会上传。
而且,这种盘根错节、难解难分式的手势,正是坐禅的一个特点。
“半眼”(图片来源:资料图)
坐禅的眼势为“半眼”。不过,这不是指眼睛睁一半闭一半,而是在保持身正、头正、目视前方状态的同时,将视线下垂至身前地下一两米处。此时,双眼会自然微合,是为“半眼”。如此,则意识便会分散到视线所投射的点与视野全面的轮廓之间,恍兮忽兮。
在初学者,做到“恍兮忽兮”有难度,我们大都会将意识集中一点,而不习惯于分散诸所。此时,不妨就去“关注”脐下一点的丹田。
当然,也可以关注屁股与坐垫之间的接触点。如此,我们也就能于宇宙中心,跟整个宇宙“天人合一”,交流无碍了。
比如呼吸,呼气是呼出毒气,吸气则是吸进宇宙能量。
现代都市常见病:单腿跳
现在,城里流行“步行运动”,简单,易行,很不错。在街心公园或小山路上,中老年步行者尤其多。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步行的人们,有些迈大步、振双臂,样子“怪怪的”;有些胳膊甩得很高,双膝也高高抬起,发出“吧嗒吧嗒”的脚步声响;有些人是罗圈腿,挺着肚子,鞋底跟地面摩擦;有些人低着头,仿佛在地上寻找东西一样,等等。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图景。
而且,“步行运动”的作用,经媒体宣传、渲染,几乎妇孺皆知,曰“燃烧脂肪,增强肌力,开放心情”等等。然而,当我们换一个微妙的角度看时,就可能发现其中有问题,有些细节甚至损害身体。
问题在于延续,而未改变业已形成的走路习惯,包括不良习惯,并通过刻意(有意识地强化)“步行运动”,使不良习惯进一步放大。更要命的是我们大都不知道自己的习惯“不良”。于是,一边流汗,一边大步流星,一边却在加速积累肌肉里的“不良”记忆,还美其名曰“我锻炼了”。事与愿违矣!
在所有不良习惯里,一种实际上的“单腿跳”做法,最为有害。
发现“单腿跳”征兆
“单腿跳”就是患腰痛的人,有时走路会一手掐腰,用一只脚着力,另一只脚尽量蜻蜓点水式地点过,如此一顿一顿地前行的样子。
当然,在“步行运动”过程中,我们大都不觉得腰痛,尤其不认为自己是在“单腿跳”,而实际不然。表现之一,是由于步行环境太“人性化”,平坦铺装、小台阶、缓坡设计比比皆是,势必造成腰部、足部运动的单一化,这个单一化,就是“单腿跳”。
再一个现象,是因为现代人的步行距离越来越短,导致一些“一步到位”的习惯不被觉察,且无暇改变。实质上,也相当于“单腿跳”。
现在七十岁以上的父母辈,在他们青少年时期,每天步行距离大约三公里以上,而且,还可能负重。负重行走时,负重一侧的肩、臂、手、腿、脚常常先疲乏,于是,自然地要换肩、换手、换脚,继续行程。最终,双肩双手双脚都能得到均衡“锻炼”,脊椎也能始终保持正直,直到老年,手脚都还灵活。又由于长途跋涉,腿脚筋骨力道会增强,人也会渐行渐轻,跟身体的配合,也就更加自如,谓之“得心应手”。
也正因此,那一代人常说“累了好睡觉”,“头一挨枕头,就鼾声大作”,或“睡觉最解乏”,原来是他们的睡眠神经已在日常活动中被渐次地充分激活,后劲儿自然涌出,结果自然“好睡”。
现代人怎样呢?是不是“越睡越累”,“越困越睡不着”,“越累越睡不好”?原因不在别人,不在外界,就在你自己不以为然的“单腿跳”。
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能做的,越来越少了。我们用单手提着购物袋,从商场走到停车场,或车站,几乎不用换手。因为距离非常短,且越来越短。也就是说,在单手疲惫之前,我们已经到站了。下一次,还是这样的单手。于是,这“单”一边的手脚天天被训练,天天“忙”,筋骨肉都发达了,相反一侧的手脚却都“闲”了。
如此一久,就出现腿肚的不均衡痉挛,一侧胯关节周围酸痛,半身“不舒服”(说不清的滋味,不完全是酸,也不完全是疼),甚至可能出现腰间酸痛,以至于休息一会之后会“直不起腰”等症状,最后导致对“步行运动”的兴趣索然。初衷的“步行运动”也就结束了。
这一“忙”一“闲”的结果是什么?
促成了步行者“单腿跳”现象的出现。“单腿跳”姿势,又会导致左右手发现“单腿跳”征兆脚运动的失衡,渐渐地,引发扭曲骨骼,进而导致脊椎侧弯,结果,腰间出现酸痛,并成为五脏六腑衰弱的一大“远因”。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是谁令其结束的。
不是我们的大脑,而是我们身体的“自然生态”使然,缘由就在于“单腿跳”。而且,步行的科学性,不仅是身体问题,同样关乎情志,我们不得不重视。
三个步骤治疗“单腿跳”
前边说到“单腿跳”的治法。现在,我们来落实——
首先,面朝上平卧床(地)上,两膝弯起来。
这是基本姿势。保持这样的姿势,然后,收膝向腹部,双脚自然抬起,大腿与身体呈九十度垂直状。
定住。然后,观察左右膝盖的高低,见图“单腿跳治疗(一)”。
单腿跳治疗(一)
这个高低差,有大有小,有些人只有几毫米,有些人则达几厘米。发现差异之后,再返回基本姿势。
假如在此前的比较中,我们的左膝比右膝低,则说明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左边的腿肚更容易抽筋儿,也就是说,受力较强的左脚,更可能有“单腿跳”的习惯。
这时,我们可以先保持基本姿势。然后,在左侧骨盆下垫一个厚垫子,如蒲团等,见图“单腿跳治疗(二)”。
单腿跳治疗(二)
再后,利用腰间扭力,抬起屁股,“啪哒”,自由落下,见图“单腿跳治疗(三)”。
单腿跳治疗(三)
由于左边的厚垫子较高,所以,左侧骨盆将被托住,于是,便只有这一侧受到冲击力,而另一侧几乎毫不受力。这个冲击,将矫正我们骨盆的毛病。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两膝高度将取得一致,我们将不再“单腿跳”。
这个矫正方法对长期腰痛、坐骨神经痛患者也有效。这种种病症,都可能在受到“冲击”的那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样拔高就低的“简单”做法,目的就是要恢复左右平衡,这一点一定要把握住。
还有,就是对骨骼的冲击不能过度,必须自然、自由、慎重,否则,则可能欲速而不达。初时,我们可以轻柔一些,逐渐地加大冲击力度。每周可以做两次,切记不可过频。
这类调整都很细微,属于鸡毛蒜皮的那类细节,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但其实际危害并不如此简单。
比如,一些对“单腿跳”毫无自觉的人在走山坡路时,完全可能因此而滑倒丧命,而过后将被诊断为“意外死亡”。是意外吗?不是。在沿着坡路行走时,我们必须一脚在上,一脚在下,而在下一侧的脚因“单腿跳”而不灵活,其抓地、保持身体平衡能力就弱,终于在斜坡上跌倒了……
中老年登山者尤应引起高度重视。
蟾蜍式午睡
比哲学或哲学思考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健康。
令气海丹田气血通融者,永远不是创生“哲学妄想”的那个“意识脑”,而是身体本身,是无意识之下的“动物脑”,是与身体直接相关的“触媒”。
认识到这一点,再去追寻,就非常简单了。
只要找到一种合适的、能将气血导向气海丹田的姿势,然后,长期锤炼、维护那个姿势,就好了。
“蟾蜍式午睡”是一个有点滑稽的姿势,但非常有用,具体操作上也非常简单:
“蟾蜍式午睡”示范图
首先,躺到床上。伸直腿,张开两膝,两脚脚心相对。
两胁与身体呈九十度,双肘略弯,也可以稍抬起来一些,手背可以自然地贴在床上。进一步,收缩腹肌,闭锁肚脐。
肚脐闭锁之后,腰椎即可着床,再令双膝朝天井收起。
保持这样的状态,做舒缓的“微腹压呼吸”。
轻轻启动腹压,令气血集中于三焦脏器,再进一步运向气海丹田之中心点。
“蟾蜍式午睡”这个姿势,能保障我们的气血流入气海丹田。由于不必经由“意识脑”,人将不再会陷入“妄想”的联想游戏,也不会造成自我意识的膨胀。
这时候,我们只会想睡,直到无法再持续下去为止,这就足够了。
如果困得受不了了,就伸开双脚,进入“略略发发呆”的世界。这样,我们内脏的棱角就渐趋平和,心也得以滋润。我们最终要达成的,将是“内心和平,世界和平”之境界。
“蟾蜍式午睡”与“内观操”,在表现风格上或许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的目标一样,都在于导气血于气海丹田,并建设一个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的健康身体。
每天几分钟,治好电脑肩
现代常见病:电脑肩
如同心病只用心治一样,身病只能以身治,所以,因重力而造成的肩痛,就只能靠重力来治疗了。
无论是足腰不稳,还是精神压力造成呼吸偏促,都能导致肩关节错位,形成前面所列的“压力肩”、“鸡眼肩”、“电脑肩”等等。如此,则肩部酸痛通过交互式肌肉脱力运动,来矫正骨骼,如右图所示:
面朝上躺下,双手上扬,作欢呼状,然后如抛开一样“扔”到地(床)上。
此时所用之力,不发自胳膊本身,而由肩胛骨部发出。
然后,再重新扬起,转投向脚的方向,同样用肩胛骨部之力。如此交互运动,称为“放下运动”。
通过“放下运动”,可以使原本扭曲或错位的关节恢复到原来位置。
这个动作跟平时扬手、抬手的不同之处,在于要用两胁肌肉和肩胛骨内侧的肌肉。
治疗肩部酸痛的指压穴位,也在这些部位。
放下运动(一)
放下运动(二)
放下运动(三)
肌肉紧张,然后投放,形成一种“脱力”状态——肩部整体顿时全不受力,变得非常轻松。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不过,虽然简单,但肌肉僵硬或关节错位比较严重的人,却可能完全做不来。或即使能做出投放的动作,却做不到完全“放下”,看起来就像初级机器人一样。
向脚的方向投放也一样,但除了肩胛骨部肌肉外,更多的还要动用到腹肌力量。脊椎柔韧的人做起这个动作,能用腹肌爆发力来完成。这瞬间而起的腹肌之力,又恰是对丹田的一个“敲击”。所以,这个“放下运动”一举两得。
婚姻失和的隐性原因:骨骼偏位生嗔
桦岛:山田无文禅师讲,我们无法给全世界的泥泞道路都铺上牛皮,但给自己穿的鞋底覆一张牛皮还是绰绰有余的。作为信徒,必须这样。我和平,故世界和平。哈哈,这跟小小世界的什么和平奖没有关系。不过,只要做了就总比那些“自不了汉”(译注:相对于“自了汉”而言)要强。总之,药师寺要和平。
还有,太太们的日常行走,重心通常落在右脚上。一累,重心就会偏向右足小拇指,引发右侧肋腹一线过度紧绷。要消除这个紧绷,右身朝上,侧卧,两腿一同抬起,到极限,自然落下。这就能纠正重心偏位问题。骨骼调顺了,疲劳就回归到单纯的疲劳本身,而非发自骨骼的二手问题了。这个做法可以不假人手。累了,就这么做。反而大家常做的伸腰拉背动作没效果,那是自欺欺人。人的火气,有时就从骨骼偏位中来。一般情况下,人不知道自己已经很累了。我称此为“嗔”的原型,即善意的嗔。愤怒消除,太太很快就心平气和了。原来,这愤怒乃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的呀!
玄侑:原来如此。好一个“愤怒乃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原来,是这个含着愤怒的自我在崩溃啊。选择健康,还是选择愤怒的自我,本来就是个难题。有些老人就希望生病,总是想给自己找一个病名,甚至不惜为此跑很多家医院,而不自知。或许,他们只是想博得人家的关爱吧。
不过,桦岛式制嗔疗法,该属于预防法,而非治病法。对正在发脾气的太太来说,如果不能理解这个做法的意义,怕会认为这是老公在变相惩罚自己。实际上,疲惫正侵蚀到偏位的骨骼,意识不到这一点,反去煞有介事地拉伸脊背,就触发了愤怒的能量。所以,还是要防范于未然,在愤怒之前采取预防措施。这是最有效的。看来,对我家太太也得试试这一手。太太不怒的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不过,这“善意的嗔”一说,倒真是一句可怕的话。
血清素创造平常心
桦岛:不,“善意的嗔”是基于信任关系成立的。所以,没那么可怕。哈哈,是相互都来了脾气嘛。不过,如你所说,有人还真的仗着自己生病。住院的病人常觉得病越重越了不起,摆着一副傲慢的架子说,你这家伙才颈椎损伤,我可是骨折呀!人真是麻烦。尽管如此,在日常生活里研究身体与人的关系,挺有意思。所以,也不能停留在预防法上,更要成为治疗法。我太太性格偏向暴躁,我偏向忧郁,一旦失控就真不知该怎么办。不过,最近可有意思了,一用这个法子,很快就安睡了。不再为暴躁和忧郁所困扰,这就是“风流”。两口子应该对调整骨骼持有共同爱好,否则就不好了。
只要是“善意的嗔”怎么都好,如果卷入互不信任,就该是伊拉克或以色列了。那种无休止的愤怒,会让人疯掉。
玄侑:前些日子,跟研究血清素的有田老师聊了一次。他告诉我,随时激发临战姿态的是人体内的去肾上腺素,而促成我们平常心的是血清素。如果我们的脑干血清素分泌不足,人就会抑郁、恐慌。而采用桦岛师兄的方法,很轻易地就能化忧郁症为平常心,这在有田老师那里,则需通过有意识地反复进行控制训练才成:呼吸、步行、咀嚼节奏,激活血清素分泌,从而抑制发火等过激反应。
不过,宗教修行呢,更在意一边让血清素旺盛分泌,一边又要安静地战斗……真不知如何着手。
简单运动促进血清素分泌
运动四肢有益于促进血清素运行(图片来源:资料图)
玄侑:桦岛师兄所说的通过调整身姿,实际上应该跟大脑内部的运作有关吧。
桦岛:我觉得是。我们无法向脑里注射血清素,只能够通过手脚末梢来促成其运行。所有民族,都有一些重复某一个简单动作的舞蹈,为什么?因为不拘任何人种,大脑都希望得到血清素。譬如针麻,就是要通过节奏单一的持续刺激来发挥作用。哄孩子睡觉也一样,要轻轻拍打孩子的背部,或单节奏地摇一摇孩子。长大了,不再用敲打背部了,换种方式,就改成宗教修行呗,还有舞蹈。这样,一切就都延续下来了。在藏地,人们五体投地地转山,表面看起来是苦行,但大脑里一定充满血清素。不然,他们怎能顶着额头磕破之痛还能继续?打坐也一样,是打心眼里觉得舒服。武道家打坐也一样。他们是在安静地探索“血清素之活人剑”吧。
玄侑:好可怕的“活人剑”,(笑)太强了!
说到强,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讲了很多武士心理建构的法则,其中一条是“表情淡定”,这时候,“其见人目光最锐”,“人见其目光最柔”。就是说,只有你淡定下来,才能看到对方整体。实际上,这恰是在远离“嗔”的状态。决战之际,“嗔”这个东西可不是什么利器。
说到爆发力,当然要靠去肾上腺素取胜,而论持久战,一定靠血清素。有时候,还有多巴胺、β内啡肽等快感荷尔蒙来强力助阵。是啊,比剑论胜负,全靠淡定,不能靠情绪脾气,但在工作方面,倒常常是自得其乐的人笑到最后。这很像是观音菩萨的游戏境界。
桦岛:游戏境地,是游戏三昧。看观音菩萨的造像,双足并不合拢在一起。前几天发现的,吓了一跳。肯定一只脚朝前,看起来就像要迈出去。缺乏这样的积极精神,谁都过不了游戏三昧的生活。所以说,要尽快融入工作,喜欢工作。喜欢也是八小时,讨厌也是八小时,讨厌的八小时之后,如果不喝个八小时,人生就会失衡,于是变成了酒贪酒鬼。又由于带着讨厌情绪工作八小时,所以对下属也常常摆架子,还有人性骚扰下属,真无耻。这一类病名,不妨用“血清素缺乏症”吧。贪权,也是讨厌工作的另一种表现。
玄侑:权利欲,确是所有烦恼中最麻烦的“替代品”。现在,大家都在说世界平等、众生平等,甚至在家里都不认可父亲的权威了。权力欲遭到压抑,也就引发了凌弱和虐待。一些战争的起因也是因为一些琐事压抑了权力欲,最后找一个爆发口。
关于观音菩萨一足在前的形象,我也关注到了。难道不可以理解为一种“待机姿态”吗?或许就是在待机中自得其乐。我们常认为正襟危坐是一种待机姿态,比如坐禅。实际上,坐禅是完全的个人主义行为,不是待机。观音菩萨的伟大意义所在,正如《观音经》里所说,“善应诸方所”,是有求必应,即他随时准备为一切所求给予回应,并自得其乐于这样的状态。确乎如此!所以,我谓积极性,并非为实现自我,而是为服务众生。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本书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法,以及如何以禅疗对治哮喘、心脏病、腰椎盘突出、抑郁症等现代病。既有禅师习禅心得,也有实际操作方法,还有作者亲身示范的禅修指导图。如果你边阅读边模仿,定能事半功倍。
凤凰网华人佛教联合多家出版社,将持续开展“开卷有益”这项有奖赠书结缘活动。
微博参与:
1、关注凤凰网华人佛教微博。
2、在话题#觉斗#里@ 你的三名好友!就有机会获得凤凰网华人佛教为您准备的礼物了。
微信参与方式:
1、首先,需要您关注我们微信公众账号。我们微信公众账号的名称是:凤凰网华人佛教及海南出版社。
2、将#觉斗#活动信息分享至朋友圈,截图后通过微信发给我们,就有机会获奖了。
责任编辑:马本州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