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法师访问印度对中西交流之贡献
2010年09月17日 17:14南溟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法显法师自公元399年离开长安,历尽千辛万苦,渡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之流沙,翻越冬夏常雪、百壁千仞之葱岭,遍游北、西、中、东天竺,最后由师子国附舶东归,又身经鲸波骇浪之险,方于412年抵达青州。总计法显在外前后凡十四年,其足迹遍及我国西北以及今中亚、南亚、东南亚,包括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在1500多年前,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能完成穿行亚洲腹地并经由涨海回国的大旅行,实可谓无与伦比之壮举。唐义净曾将法显与玄奘相提并论:“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正路。”然就时代先后、旅途选择及其他条件之差异,创辟荒途的法显比继开中路的玄奘更为艰苦。故梁启超有云:“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赉佛典多种以归,着《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兹将法显之伟大贡献分叙于下:

(一)西行求法先驱:魏晋间,虽有朱士行之西行取经,但他仅到达于阗,未出今中国之版图。只有法显才是中国亲赴佛教圣地求法之先驱者。其同行者虽有十一人,然中途其他人或退返、或转途、或死亡、或留住,唯独法显一人携经返归晋土。正所谓“发迹则结旅成群,还至则顾影唯一。”法显在十三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内,游历三十余国,尤其是亲自拜访了佛陀之诞生处、苦行成道处、初转法轮处、长住说法处以及般泥洹处,这在中国佛教史上乃空前未有之举。在法显的影响下,西行求法者与日俱增。法显甘冒九死一生之危险,长途跋涉以追求真理,其精神至为可嘉,诚如其自云“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无怪乎为《佛国记》作跋者认为法显系古今罕有之人,“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

(二)弘扬佛教义理:法显为求戒律而西行,他果然也携带了中土所无之律藏和其他佛经以归。按佛家律有五部,法显自摩竭提国和师子国带回中国的,就有《摩诃僧只众律》、《萨婆多众律》、《弥沙塞律》等。显以古稀之龄犹苦修梵文、梵典.返国后立即着手翻译自己携回之经律,对中国佛学之发展产生了深远之影响。

(三)推动中外交通:如前所述,法显是海陆并遵、广游天竺、携经以还的第一人,他在外的长期旅行对中外交通之贡献良深。自西汉以来,中国同西域无论陆道、海路均已相通,然史书明确记载由陆路或海路往来印度及斯里兰卡者,法显是最早的一个。唐道宣《释迦方志》提到的中印交通之“陀历道”,即法显等人所创辟。他在天竺之游历,他由多摩梨帝至师子并遵海路回国,亦均史无前例之举。另《佛国记》所载法显等由北道之焉耆顺西南行而至南道的于阗,法显由印度洋至南海的航程和有关信风记载,对后来的中西交通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留下不朽名著:法显在访印回国后,于义熙十年(414年)写下自己的行记:《佛国记》。该书又名《历游天竺记传》,或称《法显传》、《法显行传》。这是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中外交通名着,全书约万字,以洗炼之语言叙述了自己往返印度的艰苦经历与航程。该书记载了法显所历三十余国之道路、山川、形势、气候、物产、宗教、寺庙、古迹、典章、风土、人情,保留了古代西域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珍贵史料,是为研究佛教、中西交通以及古代中亚、南亚各国历史的不可多得之实录。因此,《佛国记》一向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即先后被译成法、英、日及其他多种文字,校注、研究该书者为数众多。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