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月上午9时25分,中国当代佛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方立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方立天教授走了,他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照亮了宗教学与中国哲学领域的历史进程。他崇尚真理,行事坚毅,静心专一,学殖深厚,德望崇高,闪耀着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悲天悯人、温润无华的人格光芒。方立天教授以五十三载耕耘,八十二年华彩人生,成就了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半壁江山,让我们共同追忆方教授伟大光辉的一生,祈愿方立天教授德泽永存、乘愿再来 。 |
|
|
2014年7月9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对方立天教授去世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详细]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著名学者方立天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7月7日上午9时25分与世长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对方立天教授逝世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详细]
2014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对方立天教授不幸去世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详细]
2014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对方立天教授去世表示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详细]
2014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对方立天教授去世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详细]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令计划同志对方立天教授去世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详细]
方立天重重秉承“立身有道、学有专长”的人生理想,在半个多世纪的治学西窗生涯中,为中国哲学史、中国宗教和佛教研究做出了蕊大的贡献,也为中国宗教学和哲学研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之才。[详细]
方先生逝世,是当代中国宗教学术界重大损失。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哲人虽逝,风范长存。方先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治学精神,不尚浮华、笃定安身的为人品格,堪称后人楷模。[详细]
方立天先生平易近人、慈悲和蔼,治学严谨、孜孜不倦,硕果丰厚、桃李满园,是教内外敬仰的一位长者,是佛教界半个多世界的老朋友。方立天先生为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方立天先生的辞世,使佛教学术界失地骈了一位学识渊博、年高硕德的导师,更让佛教教育事业失去了一位慈悲呵护的长者,全院同仁深表惋惜和悲恸![详细]
“向科学进军”时立志,在“科学的春天”腾飞。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方立天先生又回到书桌前。物是人非,这时已不再是新秀了。他已经是一双儿女的父亲,全家蛰居在筒子楼里,工资入不敷出,年近半百依然还是讲师。然而这些不如意难以阻挡他的崛起。[详细]
同许多人一样,我是读着方先生的书跨入佛学研究殿堂的。多年来,我与先生的交往虽不甚多,却有如清茶一杯——清淡而悠长,于心中我早已将先生视为师长、视为知己。方先生的人品、学品、师品,都为晚辈所深深敬仰。方先生一直都是我进行佛学研究的导师。[详细]
但凡见过方立天先生的人,都能感觉到这是一位有着哲人风范的长者,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今年78岁高龄的方先生,一对已染霜尘的浓眉下,目光深邃而睿智,语默动静之中,让人如沐春风。熟悉方先生的人都知道他的一个习惯——泡图书馆,是早年在北京大学养成的。[详细]
做一个真正的学者需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凡事都有它的另一面,因为佛教研究被视为畏途,佛教研究几乎是一片处女地,所以脚踏实地投身其间,意义或许将不同寻常,成功的机会也许多些。 [详细]
方先生荣衔颇多,参加的社会活动也很多,备受各方尊重,可你平时与他交接,从没见到他多么高调和张扬。听头衔明明炙手可热。[详细]
净慧,祖籍湖北新洲,生于一九三三年。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十四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奠定超脱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献身佛教的理想。一九五一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详细]
方立天在对佛教哲学、中国哲学进行艰苦卓绝的理论创造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安定时期,中华民族逐步走上了复兴之路。 [详细]
人生论是对人的构成、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等问题的综合探讨,结合中国佛教史的实际,方教授集中分析了因果报应论、神不灭论、涅槃理论、佛的理念和净土观念。[详细]
方立天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当代中国宗教政策的理论根据,是从事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方教授进一步总结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10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详细]
方教授认为,心性指人的本性,是一个包含心理自然、道德修养、宗教情感、宗教实践和众生与万物本原等多层面含义的概念。心性论着重论述人的心性本质,探讨人觉悟成佛的根据。[详细]
方立天教授的学术生涯肇始于中国佛教思想家的个案研究。方教授认为,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能够为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实现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主要得益于三个条件。 [详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