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杨全:从地域环境看云南佛教的殊胜国际地位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人参与 评论

编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云南省佛教协会与大理崇圣寺联合举办2013崇圣论坛,全国著名佛教文化专家、大德高僧发表真知灼见,共论云南佛教在中国国际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云南师范大学“佛教研究

编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云南省佛教协会与大理崇圣寺联合举办2013崇圣论坛,全国著名佛教文化专家、大德高僧发表真知灼见,共论云南佛教在中国国际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云南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副所长杨全发表了题为《从地域环境看云南佛教的殊胜国际地位》的主题演讲,论文全文如下:

一、云南自然地域环境与多种文化共生互动的渊源概述

云南有着独特地域环境,如地处北回归线地域,属北温带区域,其独特与丰富多彩的地域地貌,各种海拔、各种山川河谷,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冰川严寒地带等等气候条件及自然环境可说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正因为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气候条件及地域物候条件,才成就了云南当之无愧的动植物王国的美誉,也形成了全国最多的原生民族种数。在4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动植物种类的繁多堪称世界第一。

云南的自然环境十分复杂。云南山区面积占90%以上,只有6%左右的平地,而且这些平地都不像四川或中原那样有范围广阔的区域,而是星星点点散落在群山中的盆地,形成孤立分散的山间坝子。云南1400多个坝子,总面积不过24000平方千米,平均每个坝子仅有17平方千米,这些坝子是云南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它们零碎分散,给在这里生活的民族和人民文化的聚集、交融和定向沉淀造成了阻碍。与坝子分布的零碎分散相一致,云南文化也表现出相互隔绝的小国寡民的地方特色。云南人口的分布较多地集中在坝区,以坝子为核心,并以坝子边缘山区为外围,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单元。云南原生民族的分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不像北方民族那样单一,民族大多是大面积平面分布,而云南的原生民族大多呈多民族立体交叉分布态势,在大部分的坝子中都分布着数种甚至十多种民族。由于山峦阻隔,地形复杂,古代交通十分不便,各个坝子的相互往来受到极大的限制,以坝子为生活中心的人们,就容易形成一种内向的封闭性格,从而使较大规模和较大范围内的文化聚集或定向沉淀十分不易。形成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奇观,比如出现了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虽然同一民族,只因为分布在不同区域,他们至今仍然保持着彼此文化上的极大差异。以彝族为例,彝族是云南最大的少数民族,分布范围较广,遍布滇中、滇东、滇南乃至滇西的部分地区,其支系也十分繁多,仅自称、他称就有一百多种,各地彝族的语言、习俗、服饰等存在较大的差别。再有,云南民族语言的系属关系也很复杂。仅语言一项,就足可见出云南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云南有“隔山不同语,隔村不同音”的语言学奇观。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云南民族语言的系属关系也很复杂。云南民族的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两大类。汉藏语系除汉语外,还包括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傣语族三大语族。各个语族之下又包括若干语支,如藏缅语族包括了藏、彝、缅语支等等。至于南亚语系,则包括了属于孟高棉语族的佤、德昂和布朗语。仅语言一项,足可见云南文化的多姿多彩。

与周边的地域环境相比,云南的山川河流走向及分布十分特殊,为独特的南北向走势。而周边地域的山川河流走向及分布均为东西向走势。所以云南西北的山脉有横断山之称。

另外,由于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差异非常显著,云南的经济形态也十分多样,这里有高原湖围和平坝农耕、山区半山区的半农半牧、高山游耕、河谷的稻作农业,还有以采集渔猎与刀耕火种相结合的原始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这些不同的经济形态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行为模式、家庭组织、社会结构、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等各个方面无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形成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和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当人的因素渗入地理环境后,地理环境就已成为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机体构成的成分,成为融冶文化的重要互动因素。

上述的这些重要地域环境条件及特色,形成了云南多种文化在起源、传播、交汇、融合的如下特点:

a、古时云南交通极为不便,其道之难,远胜蜀道。造成有利与不利两方面。

有利方面:地域的边远封闭及交通阻隔,少受其它外来文化的侵染,包括佛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得以长期保留着本土原生态及原始生发状态,为从事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文化的生成渊源及流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化活化石宝藏;不利的方面,造成文化交流的贫乏,吸收外来文化及其它优秀文化营养及优秀因子的不足。

b、云南是佛教传播地域的中心区域,堪称是佛教的世界性传播在地域上的心脏之地。云南西面比邻佛教的发祥地—尼泊尔、印度,并与藏传佛教的本土—西藏相邻;南面与南传佛教的大本营--东南亚接壤,东面和北面与汉传佛教的大本营—中华大地紧密相连。这种地域特征与优势正是佛教三大语系教派得以交汇,融合的地域渊源。

c、云南大多数地方气候温和,非常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因而物产丰富且很少有连年水旱之大灾。过去云南人口密度小,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比较大,在很多地方,人们在一年之中往往只需花几个月的时间从事耕作,就可以维持简单的生活。但是由于云南气候温和宜人,物产丰富,是动植物的王国,堪称是最适合人类以自然原始方式生存的地方,这种风土使得古代生活在滇云大地的人民具有一种淳朴、俭约、温和、散漫、闲适的气质。正如滇云的气候一样,没有明显的季节之分,他们也不喜欢过分强烈的情绪,而习惯于平稳、没有冲突的生活。他们安贫知足,乐天知命,与世无争,恬淡寡欲。他们讲求实际而缺乏开放的热情。这种风土人情使得滇云文化的内在精神或气质,具有明显的务实入世的世俗性和封闭特征,并使滇云文化表现出敦厚、古朴、自然的乡土文化气息。也正是这一重要的特点,暗合了佛教对修行者生存方式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为什么三大语系佛教的修行者都会选中到云南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从地域关系看,云南文化处于汉文化西南的边缘,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和东南亚海洋文化即小乘佛教文化的北部边缘。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及其水系将滇西与青藏高原连为一体;金沙江及其支流则沟通了古代云南与四川盆地以及中原内地的联系;南盘江——珠江水系以及元江——红河水系又把滇东、滇南和岭南(两广地区)、安南(越南北部)连接起来;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等则沟通了云南与东南亚的交往。所以说,云南自古就是各种文化的交汇叠合点。云南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甚多,但始终不能像黄河流域那样整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和完整的发展脉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云南的文化类型太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甘青文化以及东南沿海文化在这里都可以见到。青铜时代的“滇”文化,其基调虽属于东南海洋文化,但同时又具有大量北方斯基泰文化的因素。汉代以后,汉文化的浸润与植入、藏民的南下、小乘佛教的东来以及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更使得滇云文化呈现出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特征。

二、云南佛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由于地缘的原因,佛教应该很早就传入云南。从南诏文化中我们则可以清楚地看到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影响,而且传入途径并非仅南亚、东南亚一个渠道,还有中原内地和青藏高原吐蕃的影响。

“从七世纪末至八世纪中,大乘佛教显宗即由中土传入云南,其时代要早于九世纪初传入云南的密宗阿吒力教。”

1、 云南的巴利语系及梵文经典系佛教传入

公元前240年左右阿育王派弟子须那、乌多罗二长老到与云南比邻的金地(今缅泰中南部)及“润国”(今西双版纳)传播佛教。这应当是南传原始佛教在云南的首次传入。从而形成了佛教的南传系统。

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保山等地区,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及部分佤族信奉。

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德宏与西双版纳长期传播中与傣族的本土宗教相互冲突、相互交融。南传上座部佛教取得统治地位后,对傣族的本土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傣族的保护神“迪布喇”依然受到崇奉。在佛寺附近建造祭祀迪布喇的神龛,山神、水神、勐神、寨神、社神、猎神、祖先神等本土神灵融合在南传上座部佛教里,受到人们共同的顶礼膜拜。南传上部座佛教僧侣也充当本土宗教的祭司为人们主持丧葬仪式,给人们占卜禳灾,超度亡灵,给鬼魂引路等。在做法事时也运用佛教的一些法器、方法和经文。德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还与汉语经典系佛教相交融,接纳观音菩萨、弥勒佛等神灵,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中供奉观音菩萨、弥勒等汉地佛教的神圣。

此外,梵文经典系佛教约在公元9世纪也从印度传入云南。万历《云南通志》卷13载:“赞陀崛哆神僧,蒙氏保和十六年自西域摩伽陀来,为蒙氏崇信。”保和为蒙氏丰佑年号,为公元839年。赞陀崛哆所传为梵文经典的“阿吒力教派”,阿吒力是梵文Acarya的译音,见于云南文献有译作阿遮梨耶、阿遮利夜、阿遮梨、阿左利、阿吒利、阿左梨等。其义为“轨范师”(规范师),就是以规则仪范,依法教授子弟,是弟子的规则师范。

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多渠道的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不同,加之传播地的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中国佛教形成汉文经典系佛教、藏文经典系佛教、巴利文经典系佛教三大体系。云南的佛教不仅有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三大部派,在历史上还有过梵文经典系佛教,是中国惟一佛教三大教派汇集并存的省份,是三大教派的边缘与交融之地。

阿吒力教派属于佛教的密宗。但佛教经典多以梵文传颂。在长期传承中与洱海地区的本土宗教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与当地的巫术相结合成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佛教教派。阿吒力教派还注重儒家学说,研习儒家经典,吸收儒家思想。开始用梵文传播,后来就用汉文传播。

相传阿吒力僧之行业,大都有神异之术。他们精研内典,密操苦行,通晓梵经,神力广大,能降龙制水、役使鬼神,呼风唤雨、禳灾祈福等。明代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二月巡按云南御使陈天祥上书朝廷说:云南有“阿吒力”、“朵兮薄”二教,其徒数百人,不祝法,不绝荤酒,类僧道而非僧道,有妻妾,生子女,假托事福祈禳,召集良家妇女,宣淫坏俗。阿吒力教到元代初年已逐渐衰落,到明代末年阿吒力教派一蹶不振趋于消亡。

阿吒力善于咒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以此种咒语能灭众生一切恶业,能济幽冥地狱的苦难者,能广利一切群生。在中国其他地方所刻石佛顶尊胜陀罗尼大多为汉语,而在云南则都是梵文。

相关专题: 崇圣论坛 探秘大理佛国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崇圣论坛 大理佛国 崇圣寺

人参与 评论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