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铁笔在树叶上写下的历史
2010年06月28日 19:46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书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贝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之所以称为“贝叶文化”,是因为贝叶经它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定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事象三个方面。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

傣族地区的佛寺收存贝叶文献早已成为传统,其来源一是由佛爷自己刻写,二是接受贝叶经世俗众生“赕坦”献经或“赕簿”献书。由于民间“赕佛”献经献书活动的蔚然成风,“贝叶经”中既有来自印度教的故事,又包含有与佛教唱对台戏的、涉及傣族民间原始信仰的传说,故此,贝叶经成了傣族社会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的荟萃之苑,这也影响到了贝叶文学的内容构成。除了佛寺集中收存贝叶经而外,傣族世俗民间也流藏有各类贝叶文献,所以贝叶文化从佛寺到民间,成为傣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叶质形一类是真正的贝叶经,傣语称“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簪子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片上,其规格有每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等四种,傣语分别称“兰戏”、“兰哈”、“兰贺”、“兰别”。以前三种规格的贝叶经本最为普遍。纸质形一类是指绵纸经书,傣语称为“薄嘎腊沙”。它是用野蕨杆削成的蕨笔蘸墨写在绵纸本上而成。其规格有宽面页式和连折叠式两种,其中以宽面页式最为普遍。以上两种形式的经书,贝叶经的数量最为浩大,其次才是纸质形的经书。以上两类经书,由于数量众多,内容、涵义博大精深,因而才被誉为“别闷戏版康”(八万四千部),并在傣族史册上流芳千古。

制作工序

取贝叶

从贝叶树上砍下页片,用锋利的刀将贝叶一片一片修割整齐,三至五片卷成一卷捆好,放入锅中煮。煮时要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一般要煮半天,直到贝叶变成淡绿白色,才从锅里取出来,拿到河边用细沙子搓洗干净,然后将贝叶压平晒干,收起来让它通一段时间的风后,再订成匣。

制匣

制作贝叶经匣有专用的两片木匣为标准。木匣长约一市尺半,宽约四寸,距木匣两端约半市尺处各钻贝叶经一个小孔,把一片片晒干压平经过透风处理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贝叶经绑紧,然后用专门的钉子沿木匣两边的小孔将贝叶钻通,再穿上搓好的线绳,按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订好后用刀轻轻把贝叶匣修光滑,并用专制的墨线弓,按照刻写格式,把墨线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以后刻写。

刻写

最初是用小尖刀沿着打好的墨线把傣文刻写在贝叶上。后来觉得用刀刻写又慢又费力,才改用铁簪子刻写。刻写好以后,用植物果油掺锅底的黑烟,涂于刻好字的贝叶上,再用湿布擦拭一道,贝叶上的字迹就清晰显现。刻写好的经书装订成册后,在四周边沿涂上一层金工精细,规格统一,由于经本四边都涂上一层彩漆,抹上金粉,因而给人一种精湛、古朴、大方、美观之感。因它是用铁簪将文字刻写在贝叶上,并涂以颜料,不但字迹清晰,而且擦不掉抹不去。由于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特殊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经可以保存几百年上千年的原因。

价值

贝叶经是“贝叶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是“贝叶文化”的主要载体,可以说是傣族文化的根 。一千多年来,傣族前辈文人们不图名不图利 ,孜孜不倦用铁笔将文字刻写在贝叶这上,默默奉献着智慧与才华,一代接一代,在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在自己刻写的经本里留下名字,然而却给后代留下了无穷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汇集成为浩瀚的贝叶典籍,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从而使丰富的贝叶典籍变成傣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形成极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文化。贝叶经典有八万四千部,而目前保留在西双版纳的贝叶文化经籍,从书目看多达5000多部,2000多种。按内容和形式 ,大体可分为19大类 。即:哲学历史类;政治经济类;生产生活类;民情民俗类;语言文字类;文学艺术类;宗教信仰类;佛教经典类;天文历法类;法律类;医理医学类;体育武术类;书画艺术类;制品工艺类;建筑设计类等。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而丰富,涉及傣族社会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它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傣族智慧的万有文库。

影响

贝叶经囊括了傣泰民族传统文化整体内容。它并不是一种史前遗存的"活化石",也不是一种考古性质的“文物”。世俗性、普遍性和全民性是它的最基本特点。它是全民族范围内由家庭、社贝叶经会和寺庙各个阶层而综合传习和传承,几乎是历史形态的“国民教育”。它覆盖面实际上超过西双版纳、德宏以及云南所有的傣壮民族地区,而推及到整个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几乎有上亿的人还在传承和使用这种变化。贝叶经是“多元文化”因素并含的特殊现象。除此而外,傣族本身还吸取和融汇了汉族文化(中原文化)的营养酿造贝叶文化氛围。也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点,贝叶经才在世界人类历史文化中独树一帜,显示出其影响和价值。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