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经藏:在繁杂万端的生活中修行 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2010年11月10日 09:44摘自《慈霖》1999年第5期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繁杂万端的生活中修行(图片来源:资料图)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以为学佛是出世间法,生活是世间法;学佛是个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这些全是两回事。事实上,学佛与家庭、与生活,原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们来谈谈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年余前我在《菩提树》杂志上看到过一幅漫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漫画中画着一位老居士,手持念珠,坐在蒲团上,念佛打坐。一个小孩由门外伸头进来,喊道:“爷爷,外面有人找你。”老居士怒容满面,叱责孙子道:“你没有看到我在打坐?”

“打坐”坐到这个程度,不坐也罢。打坐,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其实所谓“修行”,无非是修正我人“行为”上的缺失,我人身、口、意三方面常有的缺失,在身行者为杀生、偷盗、邪淫;在语行者为虚诳语、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在意(心)行者为贪婪、嗔恚、愚痴,三者之中,以意(心)为本,身行、语行,只不过是执行意(心)行的命令而已。所修行重在修心,如果不能改掉嗔恚习气,如何能口不出恶语呢?如果不能修心,坐烂十个蒲团又有何用呢?

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我人行为上的缺失,而修正行为缺失原本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修正,离开生活,何来的修行?所以六祖慧能大师有偈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似觅兔角。

佛法原来就是在我人生活中,离开生活,离开世间,何处去觅佛法呢?

学佛是自做学起,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而做人的基本原则——如诚信、宽恕、公正、慈悲等信条是不能变更的;如果一个人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做人的条件尚且不够,如何有学佛的资格?所以印光大师说:“欲学佛祖,须先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于凌波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