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资料图
三论宗主张“性空”的思想理论,并运用 “缘起”、 “二谛”、 “八不中道”的 理论将“性空”思想加以具体的发挥。尤其是“八不中道”,它作为“缘起”、“二谛”思想的引申,又是《中论》用来以破八为破一切以显第一义谛的,所以为了详细地论证性空所含蓄的无穷意义,三论宗更进一步地通过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八不”思想,来概括一切不达到毕竟空,从而辨证的揭示了性空就是中道的原理。三论宗运用此原理来指导实践,来认识世界与人生。运用“八不”的方法去认识世界、人生,即可了知诸法当离开自性的我执以后,显出来的实相就是平等无有高下的中道。正确了知事物就是“观”,哲学上叫世界观、人生观,三论宗将自宗认识事物的方式叫“八不中道观”。但“观”始终与实践的“行”联系着不可分割,所以并称为观行。所谓观行换句话说,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因此谈性空不单直是诠释教义,而最主要的是着重於实践,也即是说性空思想就是知行的合一。而性空思想的 实践就是净化我们的见解,见解的净化即是心的净化。所以性空思想的实践过程又可以叫净心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经过实践,就不可能通达诸法的实相,而一但不通达中道实相的原理时,众生就会产生种种计度,并形成种种自性执。由此则必然产生固定的空间、时间、千差万别的现象等等。故《中观论疏》说: “一切有所得入,生心动念,即是“生”,欲灭烦恼,即是“灭”;谓已身无常为“断”,有常住可求为常;真谛无为相为“一”,世谛万象不同为“异”。才起一念心,即具此八颠倒”。
而这颠倒即是不明诸法自性不可得而造成的,因此三论宗称这为不明正理的有所得之邪见。然有所得之邪见,则是指由于心有所著。因此,本来一尘不染的清净心就变成妄想纷飞的染污心。这所谓心有所著即是闻有沉有、闻空滞空、闻中著中,总要存在一物,有所的执着才行。
正因为心有所著,由此则不清净,於是才有外道执实我的邪见,不知人法二空之理;毗昙虽已得无我而执法有性;成实具辩二空。但未去偏空的情况,大乘虽言究竟,然或拘於教相判释,或封於空义异同,名起他劣自性见。也正由于心不清净。所以认识的事物无不颠倒。而所谓颠倒,又是以见为体;即於一切事物必先现有错乱的倒想而后才成为倒见。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是缘起幻有的,本来法无自性,硬执法是实在的,因此就是倒想。正因为是倒想,所以才说是错误的而称为邪见。有这邪见,结果就得被千差万别的 现象所缚,找不到出离之路。所以《三论玄义》指出“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 、则堕在偏邪,失于正理”。由此当心存在着有所得的执著时,至理就不易显现,玄道则难穷通。故要想跳出这有所得圈子,就得破邪,邪破正理才能显现。所以《三论玄义》更说:“三论由斯而作,但论虽有三,义为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
但提到邪、正之间的标准时,三论宗又明确的指出;“夫有非有是,此则 为邪,无是无非乃名为正”。这论中说“有非有是”就是指内心不清净,总要执著一物,一有执著就有肯定或否定。“无是无非”即是指内空寂、清净、没有意念和偏见。从这可见,邪正、迷悟、凡圣皆在一念心中。这心佛教名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以正是基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性空思想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心的净化。而心的净化过程也就是破邪显正的过程。因为心是主动的、能动的,在有所得,是心染故世间染,在净化而无所得时。还是心净故世间净。故《维摩诘经》说:“宝积,当知真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经中净土,原不离自性清净心,“直心是道场”,当体无心,就是净土。这就鲜明的体现出,心无执著,一切即平等。无有高下,一色一香、行、住、坐、卧无非中道。又由于心净,没有分别,法即平等,因此 才说心、佛、 众生三无差别。而明白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明白了佛法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佛法不但没有形式,没有界限的差别,也没有在家出家的隔膜,虽现象上看起来有差别,各有各的世界,可实质上是相依相待、相辅相成。
所以,众生的心只要能够破自性执,就是清清白白,当下即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本地风光。这就辩证的说明。佛法与实生活通过实践的媒介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不可 分的,并不是说 离开现实生活而另有佛法。
由此而论,所谓世间出世间也就不是离开我们这个社会而另有一个世界了,其可以分成两个概念,根子亦是取决于心的表现上。
心放得下,即是出世间心,放不下即是世间心。因为世间心就是永远存在着是 非的观念。心里有是非,一方面连着我执、法执;一方面随着也就有“未得望得”的心与“既得患失”的心。直到白首,心内皆是不净,所以触处是障碍、无往不是隔膜。
而出世间心,即是无我,了彻宇宙人生, 无非无常、空、苦、无我,便除灭贪、嗔、痴。所以不能离开穿衣、吃饭、睡觉之外去贪出世法。就在日常穿、吃饭内,时时如此观照法由缘起,缘起即空,性空与缘起不一不异,心不贪求、执著,便是出世法。可见世出世法并没有模样,假若有刻板的死样子,便是世间法了。只是在一切事相上观虚假不实,当体性空,简言之即是观“无我”而破自性执便是出世法。而发心观“无我”并不是费力的事,也不要有特别的本领。 因此修行(实践)不是挟泰山、超北海的难事,而是为长者折枝的容易事。
关键只在乎肯不肯而已。若无出世间心,便天天念佛礼佛亦不是修行。若能有出世间心,便吃饭穿衣都是修行。这即是说,真修行不过是去掉“有所得与有所执见”罢了。如若有得执则如小儿扑影,永远捉不到真实的。
所以出世也好,悟道也好,全在于心的净化,心地得到了净化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而人人都成为高尚的人,那么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建设人间净土就并不是空话,成佛作祖更在弹指之间。故《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因此性空思想实践的意义就在于心灵的净化。心灵是否能得到净化,又全视其破执着的程度如何。一切恶事都由心不净有所得而起,而能破除邪执之有所得之见的人,对境就不著相;不著相,恶念则不生;无念心则和平,心和平就是本来面目。所以三论宗说邪破正则显。因此心的净化正是破邪显正的过程。所以《三论玄义》云:“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通理为宗”。由此三论宗的性空思想则就是知行的合一,也就是说它是教义与实践的统一。而所谓性空去有见、无见。空去生死见、涅槃见、空去众生见、佛陀见,统于不二的中道实相。所以不明了性空的实践意义,就会不能去正确认识三论宗的性空思想。
作者:圣辉法师 编辑: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