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原始僧团管理体制不同于世间教育
2010年07月22日 09:22生活禅夏令营营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四、布萨--清洗自己的人格

僧伽每半月半月要过组织生活,律中称为布萨。

布萨,此云净住。《摩得伽》云:

何以故名布萨?舍诸恶不善法,舍烦恼有爱,证得清净白法,究竟梵行事,故名布萨。“

又云:

”云何布萨半月半月?诸比丘各各自观身,从前半月至今月半中间不犯戒耶?若忆犯者,于同意比丘所发露忏悔。若不得同意,作念。若得同意,当发露忏悔除是罪。余清净共僧同作布萨,是名布萨。

《毗尼母》云:

能断所犯,能断烦恼,断一切不善法,名布萨义,清净名布萨。

布萨是僧团极其重要的大众会议。通常情况下,每半月要举行一次,《戒经》中称为半月半月说。布萨会议的举行,同一界内的所有出家众都要参加。在布萨羯磨中,维那师说戒前会问:“僧集否?和合否?未参加的比丘说欲及清净否?”僧集否,是问在同一界内生活的比丘是否都来参加?和合否,是说参加者的行为和想法是否一致?此外,若有人因特殊情况没来参加,是否请假,并对僧团所有决定表示无条件的认同?

布萨,汉译为净住。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说戒,二是忏悔。说戒,是由上座比丘或上座指定善于诵戒的比丘诵读《戒经》,大众以虔诚心恭敬聆听,并以《戒经》内容对照半月以来的行为。《戒经》由五篇七聚组成,上座比丘每诵完一篇后,会有一个提示:“诸大德是中清净否?”连续问三次。若有人发现自己犯了哪条戒,就应出来发露忏悔。若犯戒却有意隐藏,其他人也可根据见、闻、疑,本着慈悲心为他检举出来。通过僧团大众的威力及布萨的庄严气氛,达到教育效果。

众生因为无明,无始以来都生活在贪嗔痴烦恼中,造作杀盗淫妄种种罪业,为烦恼、业、生三种杂染所染污。通常,我们只是随自己的情绪、好恶在生活,根本不知道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出家人必须半月半月参加说戒,以此强化对戒律的学习,让《戒经》的每条戒相深深印在自己的内心。每当我们起心动念时,戒律自然会起到约束作用。这样也就不容易犯戒了。

在持戒过程中,因为串习力强大,难免会犯戒。这就会使戒体受到染污,必须通过发露、忏悔进行清洗。如果任意放纵烦恼,而不懂得以忏悔及时涤除尘垢,内心就会成为一个垃圾场。所以,在培养僧格的阶段,忏悔非常重要。因为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也是完善人格必不可少的方式。

依律而制的忏悔法门,是根据罪行的轻重不同进行处理。有的只须自责就能忏已还净,有的需要对一、两位比丘发露方可,还有的要四位比丘通过羯磨作法来忏罪,更有的需要二十位比丘作法才能进行忏悔。总之,是通过不断的自我检讨和忏悔,达到净化身心、完善僧格的效果。

五、云游--淡泊人际关系

在家人总是对家充满执著,可以说,家就是执著的堡垒。正是由于对家的执著,远离家乡的游子总是有份难以摆脱的牵挂,只有回到家中才能安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心安便是家。

为了摆脱对家的执著,于是便有出家这种生活方式。

出家是对家的超越,对私欲及占有的勘破。出家人还有没有家呢?严格地说,出家人是没有家的。出家人不仅要出世俗家,更要出五蕴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只有超越一切执著和牵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

在家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这就需要购买住房。为了居住舒适,还要进行装修,添置物品。进而是娶妻生子,建立庞大的交际圈。为了使之正常运转,就得努力赚钱。对来之不易的这一切,一旦拥有就会执著不舍,一旦失去则会痛苦不堪。

出家要超越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牵挂,自然不能像在家人那样生活。为了避免这种对家的执著,佛制比丘不能长年居住在固定地点。在戒律中,头陀行者不能在同一棵树下住三个晚上,而比丘在夏安居后也要离开安居处,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对住处产生贪著。若长期居于一地,难免对此心生眷恋。此外,对于长期居住者来说,会觉得东西多是方便。而对云游在外者来说,会觉得东西多是累赘。从这一点来看,处处无家处处家的云游生活,本身就能帮助修行人克服对拥有的执著。

佛陀在四十九年的教化中,足迹遍布各地,常随弟子达一千多人。他们追随佛陀,游行于各地,所到之处随缘弘法,将佛法种子洒遍世间。所以,佛弟子的云游,既是为了寻师访道,亲近善知识闻法,也是为了弘法度化众生,使正法传向四方,代代相续。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济群法师 编辑:王丽君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