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悟法师:佛教需要新世纪的“百丈清规”
2010年07月20日 09:32中国佛教制度研究中心 】 【打印共有评论0

摘要:佛教组织的管理,自僧团创立以来,即有健全的管理系统。管理首重团体的和合共识原则,这体现在佛教僧团的管理方法“六和敬”之中,“六和敬” 管理成为僧团最高的行为准则。僧团六和敬管理法在僧众之相互关系、僧团的律治精神、基本伦理价值观念和财富的公平处置观等方面做了高度的统一和管理示范。另外佛在世时由于僧团不断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佛逐渐制定了僧人的各种戒律,这作为全体僧人共同遵守的规范。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现实的需要,僧团在管理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唐朝百丈怀海禅师契理契机,综合大小乘戒律,创意禅制,制定《百丈清规》,在思想意识上导之以德,在行为准则上齐之以规,在工作分配上分工明确,在组织架构上层级简单等等。由于它是最早的禅门清规,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制定禅门清规的圭臬,成为各禅林及佛教诸宗寺院的基本制度模式。下面我们来认识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概要。  

百丈清规制定之后的几百年间,就出现了十几种清规,历代丛林清规都依百丈清规为蓝本,作了一些权宜性的增减。 

禅宗各派发展至元代,由于受到元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统治阶级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使得元代寺院和僧尼的人数的增加,佛教宗派林立,出现不同的禅宗各派寺院的组织形式。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而以往清规的内容各不相同,虽各具特色,但已经不能适应元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下对佛教管理的需要。时代需要一部更加能适应佛教发展的禅林清规,以满足寺院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方面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德辉禅师以百丈山祖庭的实际制度出发,参照《禅苑清规》、《丛林校定清规总要》、《禅林备用清规》三本清规,重新考察其内容,并编目列次,著成《敕修百丈清规》,最后由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笑隐长老等校正。《敕修百丈清规》,完善了寺院的组织规程,使丛林制度基本定型。从此以后,禅宗寺院的组织规程及日常活动,基本是遵循《敕修百丈清规》的原则进行。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各种禅林清规皆是因应社会发展,佛教发展和众生根性等外缘变化而制定的,又应这些因缘而变化的。历代祖师大德这种契理契机,根据不同的时代因缘来进行教制创新和敢于承担与变革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学习和借鉴的。    

二、现代佛教发展的基本状况  

1、当代佛教发展的现状  

传统佛教向现代化的转化,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杨文会、太虚、印顺等一批佛教居士、法师们的艰苦努力,富有新时代意义亦即具有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人间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航标。其主要是立足人间解决人生的各种烦恼,同时运用适应时代的方式提升人们的精神层面。这可说是回归佛陀的本怀,“佛陀出生……在人间”,佛教的目的是烦恼的断尽,而达到此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使人生的烦恼不断减轻,从始至终都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精神提升为本。  

2、 寺院的传统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传统的佛制戒律与丛林清规是寺院的基本准则,也是寺院得以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然而,随著时代的发展,信息资讯泛滥,众生根器每况愈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现代的理念包括现代化管理理念也随之影响寺院,基于农业化时代特征下的寺院传统化管理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则悟法师 编辑:王丽君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