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是经济学发展的理论之源
2010年07月02日 09:11《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第1期 】 【打印共有评论0

摘要:自近代科学出现以来,还没有哪一门学科像经济学这样辉煌,然而,历经几百年之后,经济学也遇到了如何更新的新课题,尤其是所谓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虽保持着表面的兴盛,实际上却已陷入困境。怎样认识经济学的困境,探讨其继续发展的出路,已是经济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大问题。佛陀一开始就关注对人类内在智慧的开发与精神力量的提升,其智慧可以成为经济学发展的宝贵理论之源。

一、生死事大:经济学是人生之学

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同,佛陀从开始思考自身、接触社会起,便将生死苦恼问题作为他深切关怀的大事。《中阿含经》卷六十的《箭喻经》记载佛陀说:世界常恒存在,世间万物,各类众生,皆悉无常,众生谁都免不了生、老、病、死、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忧悲苦恼,从这些忧苦中解脱,才是摆在人类面前亟需着力解决的迫切问题,就像那身中毒箭者,赶紧找医生拔箭疗毒,乃是当务之急。佛陀思想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经济是人生的经济,经济学应是一种人生之说。作为人生之说的经济学,自然要以人生根本问题之解决为根本任务。那么什么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呢?佛陀认为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从人生的诸般痛苦中得到解脱。然而,佛陀大讲特讲人生诸苦,并以此为其全部学说之基础者,使不少人由此认为佛陀全盘否定人生价值,是悲观主义者,或者认为佛陀所说的人生诸苦,只是他当时身处的古代奴隶社会的现实,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应是过时之论了。这实在是误解了佛陀的本义和用心:其一、佛陀说“有生皆苦”,只是佛陀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方面,而非其人生观的全面。若就世间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观而言,佛陀实际持人生苦乐间半的人生价值观,而且佛陀还认为生而为人,是幸运之事,强调“人身难得”。其二、没有人能避免老、病、死等自然苦难与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忧悲恼苦等社会苦难。佛陀所揭露的人生诸苦,并无扩大渲染,可谓对人生的如实观。实际上,对于人生诸苦,若要细数,现代人不但不比古人少多少,还增加了许多古人未曾受过的新苦。其三、佛陀大谈特谈世间诸苦、人生缺陷,不是教人消极地诅咒人生、厌恶人生,而是对症下药,如实诊断人生痼疾,唤醒世人对人生缺陷的如实认识,唤起对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高度重视,鼓励人们奋起抗争,征服苦难,根除诸苦,实现人生幸福。

二、因缘和合:经济学是和谐之学

缘起观是佛陀的根本教理,《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而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在《杂阿含经》卷十二中,佛陀自己就说:“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佛陀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均是因缘和合而生,即所谓“缘起”。“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强调因、缘、果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杂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是缘起的最好说明,也是因果法则的最佳诠释。佛陀将缘起法则视为宇宙基本法则,同时又以此法则看人生。在佛教缘起观看来,整个人生和宇宙的一切现象一样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科学的经济学必须契合这一宇宙基本规律,成为一种和谐之学。

佛陀因缘和合观揭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人类与自然共同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彼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经济学应是教导人类以天人和谐的视野与心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进行经济活动的和谐经济学。视竞争为理论体系灵魂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自然不可能认同佛陀的因缘思想。但佛陀的和谐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却得到了回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归根到底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同时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原则,“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当然和谐和共生论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所作为,消极地保持人与自然原始和谐的共存,而是要求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寻求人与自然在共同发展中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论也并非要求人类不使用、发展科技,但人类应该自觉地反思现代科技的价值,不仅使人享受现代科技的福祉,而且也应考虑科技对“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的可能效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贺汉魂 廖鸿冰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