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舍利为梵文“Śarīra”之音译,又翻译为“设利罗”、“实唎”,“身骨”之义,为世尊或后世高僧入寂荼毘(Jhāpita,又译“阇维”,焚烧之义)后之“灵骨”。舍利及舍利崇拜是佛教特有的现象。近些年来,随着诸多舍利考古的发现,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普正法师,现任四川遂宁广德寺监院,当代社会如何看待舍利的价值,本文从舍利的观念价值角度分析了当代社会是如何看待舍利的价值的。
提起佛教,一般人多对舍利好奇,尤其是近些年来各地纷纷有舍利考古发现出土的新闻,愈发引起人们对佛门圣物舍利的关注。那么当代社会又应该如何看待舍利的价值呢?
这在佛教内部自然不成问题,而国家文物部门也会因为其历史、文化价值而视之为珍贵文物。笔者前面已经说过,古印度建塔供养舍利的初衷是对逝者功德的肯定与尊敬,同时起到昭示社会道德价值重心及教化民众的作用,这一点并未随着环境、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即使到了科学、理性精神昌明的今天,舍利仍有其独特的社会教化作用。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经过近现代以来的“世界的祛魅”,现代社会已经彻底的“俗化”,每个人都生活在彻底的世俗化之中,世界已经丧失了神圣性根源,因而造成种种问题。没有神圣性,人类似乎无法控制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科技甚至异化成为人类的对立面,也可以说,当人把神圣性从生命、生活中抛弃掉的时候,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精神立足点。所以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期望能找到一种总体的、终极的生活方式,同时怀疑任何这样的允诺,而无奈地生活在一种“现世糟糕”的困境中,一种支离破碎的经验感官世界里。文化的发展必然会日渐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现代社会出现的精神问题,很多也只有通过恢复文化的神圣性才能得到解决。恢复神圣性其实就是恢复人自身内在的、深层的精神力量,否则人是空壳的、单向度的,精神是孱弱无力的,必然无法避免成为物质、科技所操控的异化品、牺牲品的噩运。只有有了内心神圣性的支撑,个体才能将生命的重心重新安放在精神层面,而不是随时变异的物质层面,也才能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只有这样,心灵才有和谐可言,社会的整体和谐才有望实现。
现代社会恢复神圣性的途径多端。对佛门舍利的尊重,则不失为一种直接、简便的方式。透过舍利,人们可以窥见一种悠久的生命,一种纯粹精神追求的巨大力量,提醒着人们不再迷恋物质的光芒,而回归自己的内心,肯定道德价值。这正是古代印度以及中国之所以费心费力地建造一座座佛舍利塔的原因。建造一座舍利塔,其实就是在建造一处“神圣性”的符号,在建造一处人们心灵的真正归宿之地,在建造一处人生价值取向、生命意义追求的坐标。据闻,兖州欲重建兴隆寺,并规划“兴隆文化园”,当是这样一处坐标,一处神圣性的符号,一处人们的精神家园,一处人们心灵的归宿之佳处。如是,诚可赞也!
提醒人们回归内心及道德价值,提醒人们恢复生命、生活的神圣性,我想,这或许正是当今社会中舍利频频出现对我们的一种“启示”。
作者:普正法师 编辑: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