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佛教理论 树立中国佛教社会公众形象
2010年02月20日 10:23佛缘资讯 】 【打印共有评论0

从历史上看,我们现在正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所以我们面对的是一些过去没有见过,也不可能见过的问题。例如在以往的封建社会,佛教界虽然在“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农禅并作的传统下,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活,佛教与社会更多的是呈现着一种疏离的情况,僧人的清修是为了取得自己的解脱,社会的责任相对地少了一些,所以太虚要说过去的佛教是行小乘佛教的事情。现在的公民社会不同了,佛教面对的是一个此起彼伏的经济大潮,经过沉寂期的佛教以后,新生的佛教或复兴的佛教面对的是百废俱兴的情况。农禅并作的传统被坚持下来,并且得到了发扬光大。然而在整个市场经济时代思潮的影响下,现在佛教界也需要有经济的头脑的人,也离不开经济的行为,佛教要修寺院,要做文化,要实行慈善救济的活动,这些都需要有背后有经济实力支撑,所以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佛教界要做一些经济的活动也是有情可原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佛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佛教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治心”的作用,这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已经被强调指出,有好几位皇帝都是这样认为的,佛教界自己也是这样看待的,由此证实了它的不虚的道理。进入公民社会,佛教的治心传统并没有丧失,而且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佛教徒中许多人信仰佛教,烧香拜佛,就是想给心灵一个慰藉,就是想求得一个好的运气,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文化也具有实用的一面,它至少能够给当前的公民一个心灵的解脱或安慰。但是另一方面,佛教文化也面对着提升的问题,太虚大师曾经指出当时中国的佛教是为鬼服务、为死人服务的宗教,所以他要提倡人生佛教,所谓的人生佛教,其实就是在坚持古代传统的旗帜下,更好地将佛教融入世间,走人间佛教的道路,这又是一个过去没有碰到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中国还有其它几个宗教存在的情况下,一些人从事于佛教文化的弘扬与提升,尤其是在理论方面的建树,也会引起与古有的理论认识发生差异的现象,这也是正常的情况。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古代的佛教是以远离出世的面貌而受到了一些人的吹捧。佛教虽然被纳入了官方的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有僧官系统,但是真正在管理上,主要是由僧人自己管理自己,而且绝大部分僧人不可能参政,因为当时是一人天下,万人之上的情况。现在的佛教管理与古代而言,还是被纳入了政府管理的体系中,所有的僧人和佛教协会都要接受政府的指导,而且现代的中国僧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已经超过以往,在太虚的时代,太虚本人不过也是一位“国大代表”而已,而我们现在的佛教领袖曾经做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地位,所以在现代社会,佛教的形象是被大大的提升了,由此而来的一些高僧大德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人们对他的要求也超过了以往,当一些人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时,就会产生不同的争论和看法,这也是在公民社会里佛教被社会监督的一种表现。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学术界一些人热衷于讨论宗教市场的问题。不能否认,宗教确实有市场的情况存在。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来说,应该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宗教市场。由于这个市场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所以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除了一些地方政府与佛教界在开发这个市场之外,一些企业家也热衷于在这里投资,以期取得回报。我们还应该指出,巨大的市场对海外的一些佛教人士和组织也有更大的诱惑力,他们一直眼睛盯着这块市场,指望到里面来分得一块蛋糕。但是我国的宗教政策规定,外国人和海外的一些宗教与组织不得在内地活动,于是这些人就想把中国的宗教搞乱,制造谣言和捏造事实,在海外攻击中国的佛教,近年来出现的海外媒体一些攻击大陆法师的消息与报道,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基于这个心态。还有的人,分裂内地的一些僧团,制造矛盾。还有的人,打着帮助恢复寺庙和重建名山的旗号,从中捞取好处,一旦没有达到愿望,就泄私愤,指使别有用心,丧失正义良心的记者,发表不负责任的文章,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一些内地的佛教高僧受到了海外的攻击,也是正常的情况。

最后,我们再谈观念的变化。应该说,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太虚及其众多高僧的努力与弘扬,中国现代的佛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观念上有了更新,走人间佛教的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面对像佛教这样深厚的文化体系,面对像佛教这样具有广泛影响的宗教,我们可以说,仅仅有一个人间佛教的观念是不够的,佛教应该有更多的观念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在保持原有的宗教根本性质上,再做一些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指导未来的中国佛教做的更好。

佛教观念的变化,主体是佛教界人士,包括了出家与在家二众。更新观念是在建立正信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这主要是要求出家人要以戒为师,严格执行戒律,做出表率,树立人天师的形象,正信正行,获得广大佛教徒的信任。对在家人来说,要供奉三宝,起恭敬心,努力护持佛教。现在的公民社会,人们的法律、道德认识已经与古往不同,佛教在这个社会,也会起一些变化,在家人应该拿现在社会提倡的宽容的心态来看待佛教的出家人,而不是仍然拘泥于古代的一些认识,苛刻出家的人,自认为是佛教的正法者,打着关心佛教的旗号来评论佛教,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总之,佛教的任何变化,都是由佛教界人士,特别是出家的僧人来完成的,只有他们才是佛教的主体,佛法的传承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黄夏年 编辑:王丽君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