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佛教理论 树立中国佛教社会公众形象
2010年02月20日 10:23佛缘资讯 】 【打印共有评论0

编者按: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不管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的民主社会,佛教始终作为一种宗教的形象,活跃在中国的广大城市乡村,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之一,而由佛教徒组成的社会,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样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过深远的影响。作者黄夏年,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论了当前佛教的情况,当前中国佛教的形象是好的,特别是在广大佛教徒的努力下,佛教已经在社会上树立了正面的形象,并为当前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前的公民社会,是开放性时代的产物。在这个社会里,公民既享受着充分的民主与自由,同时又要承担应该负有的必要义务,举例来说,就是你可以有发言权与评论权,但是同时你还要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道德的准则,不得随意给他人造成各种伤害。作为在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佛教来说,首先要遵守的是国家的法律与整个大社会的义务,同时,除了要遵守公民社会所规定的各种义务,享受各种权利之外,还要按照佛教的一些规定和特点,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规范,所以佛教徒,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要按照上述的精神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在社会上树立自己的形象。

历史上的中国佛教徒在社会上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保持自己的信仰,并在信仰的指引下,通过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如在社会上宣传佛教的理论,从事佛教文化的事业,进行慈善活动,等等,为整个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表现出来的。这一特点,到了公民社会以后,仍然被坚持下来。近年来,我国的佛教界,特别是佛教寺院,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指导下,践行爱国爱教,努力走人间佛教的道路,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积极配合各地政府,从事旅游经济的开发;开展佛教教育,致力于培养人才;广泛开展慈善救济,为百姓减忧解困;支持学术研究,提升佛教
文化的品位等等,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有力地宣传了佛教的正面形象,佛教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扩大了影响。

当代中国佛教界的着名领袖太虚大师就指出,“佛法施行一切国土,贵适乎时而当乎机,随顺差别必观因缘。” 作为公民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的群体——佛教团体,它是始终随顺社会发展的,始终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的。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二千余年扎根于中国社会,其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且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时,随时地进行自我调整,或者自我适应,但是不管怎样适应与调整,佛教的基本主张与特点是不变的,像佛教的“六度”、“十善”、“五戒”和利他、慈悲等精神,一直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里都得到了弘扬,并且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支柱,永远伴随着佛教而长存。

现在的我国公民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在整个社会的运转中,经济杠杆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佛教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活动中,应该说成功地调整了自己的行为,适时应机地随顺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佛教才一直保持着兴盛的生命力,并且走入了历史最好的时期——黄金时代!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公民社会,强调经济行为其特点,以成本核算为功利,以赢利为目的。人更多的是一个经济人,其行为也更多的是一个经济的行为,所以佛教在这个形势下,如何来调整自己的思路,更好地与社会相适应,既要保持以往的出世的形象,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加入到整个社会中来,这既是一个理论上要解决的难题,也是实践上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可以说,现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给当前的中国佛教界提出了诸多的挑战,也为佛教界创造了诸多的机会。但是,就在中国佛教界在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非议,怎样看待这些非议,我觉得应该抱着宽容的心态,从历史文化与政治经济,以及观念等诸多的角度去诠释,更能看到这些问题的实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黄夏年 编辑:王丽君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