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水晶瓶
水晶和玛瑙都是自然界中的矿物质。水晶又称水精。《本草纲目》记,水晶“莹沏晶光,如水之精英,会意也”,并将它同玻璃归属为一类。北魏张辑撰《广雅》称,“水精谓之石英”。这正是它的现代化学和矿物学名称,其成分为SiO2,属六角晶体,未加工有棱角的天然石英晶体俗名“菩萨石 ”,即据其六角对称性和分光作用的效果“如佛顶圆光”而得名。
水晶最早成为佛教七宝说明古印度对水晶的认识和利用也是较早的。水晶器皿、原料在多数佛塔瘗藏中都有发现,有的直接充当了舍利,可见其在佛家心中的地位。水晶器在佛塔瘗藏中多曾发现: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地宫石函内,发现过多枚“巨大”的水晶珠和一枚“水晶”饼,是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之前的文物;南京长干寺遗址地宫也出土了北宋时期瘗藏的多枚“随球”,又称“摩尼珠”,即水晶;湖北当阳玉泉寺地宫发现大量水晶佛珠和紫色水晶石。地宫出土的水晶器很多是盛装舍利的容器,许多水晶舍利瓶是与佛舍利一起由印度进入中国的。
玛瑙产生在大约一亿年前。在矿物学中,它属于玉髓类,是具有不同颜色且呈环带状分布的石髓,通常是由二氧化硅的胶体沿岩石的空洞或空隙的周壁向中心逐渐充填、形成同心层状或平行层状块体。一般为半透明到不透明,储量很大,色彩斑斓。
玛瑙在古代文献中有马瑙、马脑、码碯、阿湿摩揭拉婆(A·magarbha)等异译。玛瑙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神秘之物。藏传佛教神秘的“天珠”即是玛瑙之类。佛塔瘗藏七宝中玛瑙的出土数量极大,许多细粒状的玛瑙直接充当了舍利,如兖州兴隆塔地宫发现的五颜六色的“舍利”数十万计,多数是经过磨光的玛瑙和水晶砂石颗粒。
汶上宝相寺地宫出土有玛瑙管饰。同时出土了水晶摩尼串珠和水晶舍利瓶。水晶摩尼串珠共108颗,每颗直径约0.8-1厘米,椭圆体,原为高僧随身佩带的法器,出土时搭放于金棺之上,显示了较高的瘗藏规格;水晶瓶为天然水晶琢刻,通体透明,质有纹理,厚壁,盖、体可分,盖比例较大,高8厘米,最大腹径4.8厘米,状似束腰葫芦,盖顶端为宝珠形,下部覆钵体,硕腹,底渐内收。这一型制近似原始佛灭时代标准舍利储具造型,应与佛舍利同时舶来。
玻璃 琉璃
在古代,玻璃和琉璃都是人工冶炼的宝石。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和化学界的检测证明,中国有生产玻璃的历史。但考究中国的生产状况,似乎时起时断,从未形成一种延续发展、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的玻璃手工业。玻璃是炼丹家偶然的发现,玻璃的生产工艺及其成品,都被人们当成是一种神秘的事物。陕西宝鸡市的西周墓、战国曾侯乙墓等,都曾出土为数不少的料珠和玻璃珠;河北满城还发现了汉代玻璃杯、盘;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古代墓葬中,近年来陆续出土了大量玻璃管珠、棱形珠和琉璃壁、琉璃杯、琉璃瓶、剑柄镶嵌物等。东汉王充所记“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至今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河北定县发现的北魏玻璃钵、瓶、葫芦瓶等,陕西耀县、西安等处发现隋代玻璃杯、瓶、盒、罐、蛋形器等,陕西三原、湖北郧县、甘肃泾川等多处发现唐代玻璃瓶、矮颈瓶与舍利瓶等等,这些玻璃器皿的发现多在佛教遗址,尚不能确定其生产地。据调查,出土的隋代玻璃几乎都是绿色。唐宋玻璃制品矮颈瓶与舍利瓶,都与佛教有关。
外国输入的玻璃与中国自产者大不相同。考察中国玻璃的历史,中国古代除了少量自产的玻璃,更多的是舶来品。春秋战国墓地和南方楚墓中出土的玻璃珠就是从陆路或海路输入中国的玻璃制品;秦汉以降,西域玻璃制品不断传入中国。《汉书o西域传》载,罽宾国出产“珠玑、珊瑚、虎魄、壁琉璃”;《汉书o地理志》有武帝时“入海,市明珠、壁琉璃”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西域僧人和使臣屡有进贡玻璃的记载。《梁书o诸夷传》记,天监十八年(519),扶南国谴使“献火齐珠,郁金、苏合等香”;中大通二年(530),丹丹国王谴使“献舍利,火齐珠,古贝、杂香药等”。在唐代此类记载更多。武德二年(619),罽宾国谴使贡“颇黎状若酸枣”,劫者国也谴使献“宝带、玻黎、水精杯”;贞观四年(630),林邑国王“范头黎谴使献火珠,大如鸡卵”,婆利国使者献佛舍利和“方物”;贞观十五年(641),“中天竺王尸罗逸多谴使献火珠及郁金香、菩提树” ;贞观二十三年(649),堕和罗国“又谴使献象牙、火珠” ;此外,史书还记载了泥婆罗国、康国、波斯国、拂菻国出产玻璃、水精,还有南天竺、呾蜜国,吐火罗、箇失密国也均有出产或献琉璃等物,以及天宝初,狮子国王尸罗迷迦“再谴使献火珠”等等。
《本草纲目》将琉璃与火齐、云母混同,它们共同处是都具有微弱的透明度。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文献往往混用“玻璃”与“琉璃”二名称。晋吕静《韻集》说:“琉璃,火齐珠也” 。琉璃是硅晶体熔化后仍保持液态结构的固体,或者是保留在过冷态的液体。例如,瓷器上的釉是琉璃,完全透明的琉璃就是玻璃。虽然仅据典籍记载中的“琉璃”二字难断其孰是玻璃,但从具体使用的相关描述中可以区分它们,如透明度,在阳光下对日取火可否。能用以对日取火的“火珠”肯定是玻璃珠或水晶珠,而不可能是琉璃珠或蚌珠,即使记为“琉璃”或“璧琉璃”,也可以肯定大部分是玻璃。照此判断,入宋求法僧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记载的“看彻琉璃,佛牙放光”之可透光的琉璃也一定是玻璃。
玻璃制品在古代是极其宝贵的。明代小说《西游记》中说,沙僧本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胸胁百余下方回……一盏失手竟让玉帝如此震怒!玻璃之重,可见一斑。
早期佛经所记舍利储具大多使用琉璃、水晶器,说明舍利在古印度也是由国王和上层贵族供养。阿育王分送舍利所用的储具即是玻璃琉璃器。《法苑珠林》记:“(阿育)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箧……乃至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世间人民兴庆无量,共号曰'阿育王塔‘”。
外国所献方物中玻璃与火珠均为皇家珍藏,民间极难见到,因此,无论是水晶或玻璃在唐宋之际还是稀罕之物。宝相寺地宫出土了一件玻璃舍利瓶,瓶分盖体两部分,盖有纽,高9厘米,短颈,硕腹,浅足,胎壁脆薄,色碧,半透明,有汞镀银痕迹,具有伊斯兰风格,当为西域佛国舶来品;另外一只玻璃葫芦形舍利瓶,高3厘米,色白,薄如纸,此类葫芦形小瓶也当为舶来品。河北定县两座塔基地宫也出土了几十件玻璃器,有玻璃钵、瓶和葫芦形小瓶等,许多产自西亚的伊斯兰国家。这些宝物进入中国后,很多曾为皇室所有,也就是皇家供养之物。
琥珀 蜜蜡
琥珀、蜜蜡是自然界中长期变化生成的一类物质。琥珀或译虎珀、虎魄。琥珀是4000万年至6000万年前的针叶树木所分泌出来的树脂,经过地壳的变动而深埋在地下,逐渐演化而成的一种天然树脂化石。琥珀的色泽含蓄,质地温润,给人一种安详恬静的心灵感受。琥珀是唯一有生命的“活化石”,在时间的雕琢下,它的颜色会更加红润,质地更加晶莹,对于修行者来说,似乎可看到变幻莫测的极乐世界。琥珀帮助修行人定心增慧,生出禅定心境。琥珀里的包裹物万年不变,喻意佛祖誓度众生的宏大愿望,是永恒的象征。琥珀是经过了千百万年蕴育而成的宝石,用琥珀作为佛教七宝,暗喻要想得到佛的真传,需经过长时间的修行,要经得起考验才能渐渐开悟。《本草纲目》记载,琥珀可以宁心神、安五脏、明心绪、定神魄。佛家认为,它与佛教中的“戒、定、慧”三学相对应,可以帮助修行人产生定力。
琥珀按透明度划分,可分为透明琥珀和不透明琥珀。不透明的琥珀,颜色似蜜,具有蜡状的光泽和质感,传统上习惯称之为“蜜蜡”。蜜蜡在物理成分和化学成分上都和琥珀没有区别,只是因其“色如蜜,光如蜡”而得名。蜜蜡的质地柔美、温润,色泽含蓄,自古就被视为是珍贵的宝物,是佛家的吉祥七宝。
砗磲 珍珠 珊瑚
砗磲、珍珠、珊瑚均为湖泊、海洋生物或生成物。砗磲,梵音“牟娑落揭拉婆”(Musāragalva),青白间色,是深海贝类之最大者,长径可达一米多,壳很厚,内壳洁白光润,外壳呈黄褐色,将其最精华的尾端部分切割、雕琢、研磨,制成佛珠及装饰之宝。在早期佛教里,砗磲很早就列入佛教七宝。
珍珠又称真珠,是珍珠贝分泌的胶汁状碳酸钙化合物包裹异物而形成的,一般做念珠。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做奇珍异宝,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我国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河蚌能产珠的记载;《诗经》、《山海经》、《尔雅》、《周易》中也都记载了有关珍珠的内容。珍珠有白色、红色、黄色、深色和杂色等五种,多数不透明。珍珠直接被充当舍利有许多实例。山东济宁铁塔天宫就出土一颗被重重函具瘗藏的“珍珠舍利”。
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珊瑚虫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上有纵条纹,每一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珊瑚颜色鲜艳美丽,常呈白色,也有少量呈红色、蓝色和黑色,具有玻璃光泽或蜡状光泽,不透明或半透明,无荧光。
珊瑚自古就是财富的象征。《世说新语》讲述东晋士族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晋武帝送给王恺一株价值连城的珊瑚树,高二尺。王恺把石崇和众官请到家中炫耀宝物。石崇用铁如意砸毁珊瑚树,众官失色,石崇从容派家丁取来几十株珊瑚树作赔,最大者高四尺,王恺羞愧不及。
珊瑚与佛教的渊源甚深。印度和藏传佛教视红珊瑚是如来佛的化身,把珊瑚作为礼佛的吉祥物,或装饰佛像,或做成佛珠。珊瑚有时被充当舍利瘗藏于佛塔。
作者:汪海波 编辑: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