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刹仰风流:普救寺与《西厢记》
2010年03月26日 08:49《佛教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山西永济普救寺

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寺院建筑、丛林盛事、艺术精萃和人文景观,而且留下了许多震古烁今、传之不朽的戏剧佳话。闻名中外的普救寺和著名戏剧《西厢记》,便以其神奇典雅的建筑艺术和美丽动人的戏剧故事,在中国佛教史、文学史、艺术史上写下了浓浓一笔。

普救寺和莺莺塔,座落在山西永济县城西北12公里的峨嵋岭高垣之上。南邻古蒲坂遗址,东依西厢村落,西临波涛奔涌的黄河,东接连绵起伏的中条山脉,四周松柏环绕,绿树掩映,登塔远眺,河声岳色、沃野桑田尽收眼底,一派富庶祥和的福地胜境。

普救寺创建于唐代武则天时(公元684—704年),原名西永清院,有殿宇300余间,规模宏大。千百年来兵火战乱,又经明代地震破坏,早已荡然无存,现存之舍利塔为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重修。1986年以来,政府又在原址上修复了山门、牌坊、佛殿、僧院、法堂、钟楼等,使千年古刹又恢复了昔日辉煌。

而今,置身寺前的开阔广场上举目仰望。垣上横亘着一抹碧瓦红墙的寺宇建筑,楼接楼,院套院,参差相连。从山门依次拾级而上,亭台楼阁,错落相间,曲径回廊,若隐若现,花木葱茏,香烟缭绕,透着一种神奇的静谧和虚幻。整个寺院打破传统以中轴为主的对称建筑格局,横向并列在三条轴线上。西院轴线以舍利塔为主,前设大钟楼,后置大佛殿,垂直布列在寺宇两侧轴线上;中院轴线布局以佛阁为主,前有天王殿、菩萨洞,中有弥陀殿和罗汉堂、十王堂,后有藏经阁;东院轴线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廊庑、厢房、枯木堂居中,后院有禅堂、方丈室和正法堂。布局严谨,浑然一体。

最令人瞩目的是矗立于寺院西部、高达13层的宝塔,即千百年来人们推崇景仰的“莺莺塔”,塔创建于何时?无从稽考。只知为明代重建。塔为平面方形,底层每边8米,向上逐渐收缩,塔高近50米,挺拔俊秀,端庄傲岸,高耸云天,仿佛赞颂着崔莺莺对人间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刘巨才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