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佛寺窥探佛国于阗
大约在距今3000年左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阗建立了国家,在西汉时期(距今约2000年)尉迟家族称王,统领于阗。佛教传入于阗的具体时间,学术界尚无定论,约在公元前后,因国王尉迟家族虔诚信仰并极力弘扬,在于阗境内大力修建佛院、庄銮佛像,彩绘壁画,佛教在于阗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于阗也成为佛教的圣地,境内塔寺林立,同时,大批的大乘经籍从于阗弘布到中原,成为中原大乘佛教的策源地;无论是晋代高僧法显的《佛国记》,还是玄奘名扬天下的《大唐西域记》,以及藏文本的《于阗授国记》,都对于阗佛国大书特书。
隋唐时期分别在洛阳和长安从事绘画创作的“大小尉迟”更将于阗佛教绘画技艺带到中原,“于阗画派”吸收了印度、中亚的晕染法,融汇了中原绘画的线条,又加入了于阗本地的成分,因而形成了独辟蹊径的绘画风格,并由此对于我国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8世纪中叶开始,喀喇汗王朝和于阗王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1006年,于阗被喀喇汗王朝所灭,伊斯兰教在于阗国地域传播盛行。千百年来的政权更迭、宗教变迁和战争洗礼,导致古代于阗的佛寺遗址几乎被夷为平地,因而能保留下来的大多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这对于古代和于阗佛教及佛教艺术的深入研究留下了诸多遗憾。
托普鲁克墩佛寺与“达摩沟”
托普鲁克墩佛寺则是迄今和田地区发现的保存状况最好的佛寺遗址之一。佛寺遗址形制、壁画和所出土的文物对于研究与了解古代和田地区佛教、民间佛教信仰、佛教塑画技法,以及于阗与河西走廊、中原、西藏等地的佛教传播和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佛寺遗址形制、壁画和所出土的文物,并且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生动的实物例证。
在小佛寺遗址的西面约500米的地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冲沟,宽约30米,由泉水汇集而成,水量虽不大,但常年不竭,当地人称此为“达玛沟”。这里曾是西汉之际西域绿洲小国“蓖摩”的中心区域,其后为于阗国所并。巫新华博士认为:达玛沟地名,实际上源自印度古代语言梵文“Dharma”,即汉语的“达摩”和古代和田语表示地点的词缀“Kho”,意为“佛法汇集之地”,达玛沟正确的汉语译名应该是“达摩沟”。达玛沟北部自20世纪初以来,为和田地区佛教遗迹分布最为广泛之地,陆续发现大量魏晋至唐代的佛教遗迹,出土了大量可印证于阗乃至西域南部历史的珍贵文物。
托普鲁克墩佛寺的发现对于了解古代佛国和于阗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引导人们通过它把目光投向那个已经消失了很久的于阗佛国,去探询古代于阗曾经的文明。
作者:张鸿墀 熊聪茹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