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艺术之路
2009年09月04日 09:59《世界宗教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佛母

密教大约在7世纪逐渐形成派别,佛教的密宗与印度教的性力派有着难解难分的特点,因此,在佛像的造型上也与印度教有关,其主要的特征是:一、女性化。由于对女性的崇拜,密教神坛上常常出现佛母、明妃等等女神像,甚至象征女性生殖器的莲花形式。这些女神雕塑成高乳、大臀,身体现弯折式。二、世俗化。密教神像周身带着世俗喜好的饰物,一般头戴花冠,身佩璎珞珠宝等等。三、造型复杂化。出现了多面、多手、多足,牛头马面乃至双身等等的复杂形象,这些造型反映了密教的教义和仪轨的主导思想。

拉萨曲水聂塘山摩崖造像长寿三尊之尊胜佛母

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由印度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土后,一开始就依附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力图融摄儒道并与民间的鬼神等信仰相结合。佛教的造型艺术无疑地也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和发展的。佛教初传,印度佛教中的诸神、菩萨、罗汉和护法神并不为中国人所理解和熟悉,佛教为了赢得人民的信奉,扩大声威,不断地吸收了汉藏地区很多民间的神祗和魔鬼,因此我们在佛教的菩萨、罗汉、护法神中常常可以见到道家的神仙和儒家的名儒宿将。在佛教的塑像中可见一个例外的情况,那就是佛陀的形象。由于在佛经中常常对佛陀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有着明确的描绘,另外,佛陀的沙门行相在中国古籍和神话中找不到相应的形象,因此佛的造型仍然以印度的原型或梵相来加以塑造,至于菩萨、罗汉、护法诸神等等则具有不尽相同的情况。中国人常常以自己独有的气质、信仰的需要和衣着注入到塑像或画像中去。例如菩萨的形象,印度佛经中常常称为“勇猛大丈夫”,其形象是留髭、白眉的男子像。但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自南北朝开始,菩萨形象逐渐女性化,隋唐时期更达到极端,其形象端庄美丽,婀娜多姿,雍容华贵,是典型的贵妇人形象。另外,由于我国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审美观念和情趣的不同,佛教神像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尚。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飘逸清瘦,隋唐的佛像丰满端庄,宋代的佛像写实朴素,明清的佛像体态丰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黄心川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