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画:中国画坛上的一颗明珠
2009年08月19日 10:13《禅》 】 【打印共有评论0

清竹禅画观音像

禅画笔法简练但禅意盎然,有时山水画中有一处“空白”,则满纸皆活。相亦是道,道亦是相,体用浑融。王维在《画法秘诀》中指出,禅画作为一门艺术,要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也就是说,要想达到艺术的美,必须把表现自然的特征作为开端,而且要加以主观的创造,才能使之完善。一个画家,“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仅有对自然的模仿是不够的,还要有造物主那样安排万物的气魄才能成功。

禅画的创作多以禅诗为题材。据不完全统计,以诗为画心的禅画有一万多幅。原则上,禅诗是歌咏禅境的。禅画是禅诗的艺术体现。禅宗认为,境由心生,“心生则种种法生”。主体不仅可对眼前景物取舍选择,而且可以通过艺术想像,凭空创造出艺术形象来。那种“山河大地皆是佛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境界,如果把它画出来,那将把人们带往多么壮观而又虚无飄渺的世界中啊!

很多诗人意境超然的诗是禅画最好的题材,如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只短短四句,其中展开出来的禅意诗思,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在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没有生的欢乐,也没有死的悲哀,得之于自然,又回归到自然。这是一个何等静谧空灵的境界。听不到一丝心灵的震颤,仿佛连时空界限也已泯灭。

由于禅僧和诗人们生活在环境清幽静谧的深山古寺,远离世俗城镇,观照山水,沉思冥想,参悟自性。一方面“山河大地皆是佛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我心即山河大地”,山林草木都是我心灵的外在形式。因而他们把整个身心投向自然山水要比一般人多。由于这种生活,中国唐宋以来正宗的山水诗及山水画常有极浓厚的禅意。或透过宁静、平淡、悠远的景象透露出无心淡泊的禅趣,或借助空旷、幽静、寂寞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寂永恒。

禅诗难得,禅画难求。

由于科技的进步,像古代禅僧和画家们的生活环境已是不多了,所以现在的一些禅僧和画家,很难做出像唐宋时代的好诗及禅画,况且没有一定的禅悟是做不出好作品来的。据到过杭州灵隐寺的人介绍,他在寺内看过一幅禅画,除门票外,还要单独买票,展室不大,还有一些印度的贝叶经等,都是一些佛教珍品。室内展出一幅禅僧做的“济公活佛像”。介绍说这是一幅稀有国宝,无论你站在左、中、右哪个方向,他的眼睛都是看着你的。眼珠好像跟着人的移动而左右移动似的。该人不信,来回走动好几次,果然不假,那种眼神好像能看穿你心似的,使得你在他面前静化尘心,不起杂念……

没有悟性的人是画不出禅画来的,悟心去画画,反过来禅画又有助于人悟道。佛的本意就是大彻大悟。我们生存于自然中,让我们去感悟生命,感悟绘画吧!让我们后人托住禅画这颗明珠,让它发扬光大吧!

【资讯头条】:佛门慈悲 两岸同源 四川什邡罗汉寺援助台湾灾民 

【两岸】:慈济制定短中长计划 持续援助灾区

【觉悟】:菩提一叶——跨越寂寞 体悟整个宇宙的安祥 

【观点】:济群法师——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一日禅】: 宽容是一种境界 是容人之短长 与人之互补的过程 

【素食】:素食护生——丰子恺《护生画集》 呦呦鸣鹿得食相呼 

【禅茶一味】:曾纪泽夫人英伦卖茶

【众生】:香港演员邱淑贞一家吃团圆饭 为求生子拜佛

【图片】:桑耶寺——历史风尘掩映中的西藏第一座寺庙

【书店】:伏藏——探寻西藏千年文化的信仰之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汤渊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