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雕刻之杰作
奈良成福寺圣德太子立像
镰仓时代雕刻的特有面貌是现实主义的,许多佛像与侍从像明显地暗示出雕刻家习惯用活生生的人物为模特。一批肖像式雕刻尤能代表这个写实趋向的新面貌。青年释迦——悉达多太子和日本佛教第一个赞助人圣德太子之像虽是以想像刻成,但这些偶像被塑造得如此栩栩如生以致于被认作肖像。彩塑木雕的圣德太子像由庆真造于宽元五年。描绘了圣德太子16岁时护理其父阳明天皇时,绝食断水以祈父亲康复的孝顺形象。太子眉宇间闪烁着热情的光芒,又流露出忧虑的神情。他头发在耳朵上方束髻,白色的长袍上披一件高领的斗蓬,手中执一个长柄的香炉。刚毅威猛的表情,稳定的体积感和大而深的衣纹处理和题铭都使这件作品成为13世纪最典型的雕像之一。
京都东福寺的高僧像极有个性和特点。像等身大,身着僧袍,双手作合掌印。虽然没有铭文,但从雕像右眼有些斜视之特性可以辩出,他是著名的圣一国师,即禅院东福寺第一个住持圆尔辩圆。
日本写实主义雕刻可归因于从8世纪复苏的古典风格。12世纪渗入日本的中国宋代新风格也极重要。纵观整体之雕刻传统,写实的佛教雕刻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从7世纪单纯抽象的形式,到12世纪逐渐写实化,在高度繁荣的光辉展示后,14世纪的雕刻突然明显衰落。其原因也很复杂。当时佛教正值兴盛,四处都有僧侣传教,但镰仓幕府倾心于禅宗,禅宗则将审美趣味着重置于文学和水墨画。另一方面,宗教中的写实主义自身可能就包含衰落的种子。镰仓时代雕刻之情趣在于外表的美色,使人们更沉迷于艺术品的魅力而不是供奉这些神像。偶像是为崇拜用的,但神圣形象全然以活生生的人之面目出现,就难以受到尊崇。人们不禁想问:是否镰仓时代艺术的高超技巧和成就,反而带来了日本佛教艺术的衰落?
作者:张总 编辑:闫秀勇
|
更多新闻
频道头条 Big News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