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子十二乐坊》想开去
2009年05月13日 09:24《艺术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已成绝唱的《广陵散》,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的演奏者在临刑前“顾视日影,索琴弹之”,谁也没有听到一点声音,而只是这种形式使人感觉到了这乐曲无法言说的声调绝伦。俞伯牙、钟子期通过琴声,相互认知,同样没人听到过俞伯牙的演奏,却是这种一人在船上独抒情怀的操琴,一个知音在树丛中聆听的形式,使“高山流水”传为佳话。

眼、耳、鼻、舌、身意,这五识归根结底要落到一个“意”字上,“意”是“音”下一个“心”,这“意”便是演奏者的心。田青曾感叹中国的传统音乐已经到了它的暮年,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嵇康、俞伯牙、钟子期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再产生,那种令人向往的因缘散了!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乐界仍保留一些传统风采的人已经寥寥,大都除自娱外,仅招几个学生玩玩了。新中国成立后民乐出现了一个高潮,国家把民乐节目与优秀演奏者介绍到世界上,在各种联欢节和国际演出中受到了很大的欢迎!时光流转,世事无常,世界上的各种因缘变化都无例外地影响着传统音乐,几十年来,许多民乐团体,经历着许多变迁、解散、重组、改行、交响乐、西化……,演奏者在这中间跟着翻腾,种种变化大都在形式或技法上,并没有在继承发扬上给民乐带来什么希望,这是只在“缘”字上下功夫的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文化产业、艺术市场、票房价值、商业竞争等观念产生了,如何解决文化与产业的关系,艺术与市场的关系,这些都很模糊,追求利润这一点却很明白。在这种因缘下,商业炒作应运而生。

《女子十二乐坊》如果只是一种形式,本来无需多加议论,要说的是专选少女组成乐队,以大过于内容的表演形式的演出,在各处纷纷出现,这种倾向,包括《女子十二乐坊》在内都应该关注。

商业炒作对于演出者与受众都有影响,“十二乐坊”的创意闹到打官司很说明炒作这种作法的弊端。这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对于传统采用重点在取利的做法,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中秋、端午都是我国美好的传统习俗,过去吃月饼有着许多美好的诗文、传说,也有着八月十五反抗异族不公正地压迫的故事。而现在的月饼盒越做越花俏,里面还要放许多礼品。今年,直接联系着诗人屈原、汨罗江的棕子的包装也效法上了,弄得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完全丧失了原意。

这也是因缘所成,我们可以理解,但我们说因缘,并非表示无奈。种善因,结善缘,这是有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志者应该努力的事。传统文化的许多背景已不复再来,但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不可断灭的,这种精神便是它的内容。

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內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永恒不存在,断灭也不能;完美存在于不断地精进中。继承发扬传统音乐很不容易,这不可能急功近利,必须有点坚持精神。要有点眼光,要耐得住寂寞。

《女子十二乐坊》是收到演出效果的。在受到海内外众多观众欢迎的演出形式中发现不足,提出问题,是为了发展。《艺术评论》常常对这类作品发一点声响,我曾为他们担心,现在想来我们今天出现的“果”都是以往种下的“因”,今天如不能为今后种些善因,结些善缘,何以面对未来。我又想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些类似乱码的词,这都是今天的因缘,它是出现《女子十二乐坊》这类形式的因缘。但我没有想出,追忆嵇康、俞伯牙、钟子期、瞎子阿炳精神的新词,那是面对生死处处的平常与坚定,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传统音乐的“意”。

我希望《艺术评论》热忱能引起人们深思,而不光是激起某些人的瞋心。这便是我这个外行愿意写这篇言不及意文章的心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理铮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