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麦积山石窟127窟舍身饲虎
以新疆为代表的早期的“西域型”本生故事画,和当时在西域流传的经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西域当地译集的《贤愚经》所记载的本生故事,所叙述的情节与壁画上所表现的就极为符合。如赫色尔石窟的“舍身饲虎”均画二虎子,和《贤愚经》记载相符;敦煌以后作品,从虎子数字看,显然是根据《金光明经》所绘。而新疆的“割肉贸鸽”,有的描绘尸毗王身肉割尽,“举身自起、欲上称盘”状,有的并画出尸毗王股、臂之肉已割尽,其秤亦作“以钩钩中,两头施盘”,与《贤愚经(卷一)梵天请法六事品》记载相同。图文的相符,说明同样是以当地流传的经典为依据的。
由用一个画面表现一个情节,来显示一个完整的故事,逐渐发展到一个画面同时表现几个情节,这本身就意味着故事画在向叙事性的连续图画过渡。如果说单幅构图的故事画是早期的主要形式,那么这种主要形式本身却在向另一种曾经同时并存的连续性构图转化。这种以单幅构图转化为连续性构图的实际情况,可以从“舍身饲虎”图的发展明显地看出来。
新疆壁画中,在菱形的画面作“投崖”、“饲虎”二事,这是早期样式的“舍身饲虎”,敦煌莫高窟第二五四窟南壁的“舍身饲虎”,表现了更多情节;除了“投崖饲虎”,还表现了萨埵自刺流血,二兄悲号、埋骨、造塔等等。这是以后发展为连环图画形式的先声。原在菱形构图中的投崖、饲虎等形象仍然保存在画面的左侧,这明显地显示了两种形式发展的关系。敦煌第四二八窟东壁南侧“舍身饲虎”,也是北朝末期作品,图作S形排列。这时已形成故事情节完整的连环图画,实际上是第二五四窟舍身饲虎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新的形式。
从“舍身饲虎”以及“须大拏”等图的发展,可以知道单幅构图演变为连续性构图,是经过一图数事,然后进到多层次排列、形成平列的连续性构图的。这种平列构图,显然是吸收了中原传统长卷型绘画的某些因素而完成的。因此,这种演变而来的连续构图比米兰的“须大拏本生图”有着显着的不同。从人物的形象、描绘的景色、情节的处理,一直到构图布局,就富有更多的中原传统绘画的特色。
作者:金维诺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