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板因缘:刻竹传人范节庵
2009年04月15日 10:21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 】 【打印共有评论0

这块禅板精美绝伦,当属北派刻竹艺术的经典代表。

范先生不久又为我在葫芦上刻了一个布袋和尚。当时我在西城察院胡同7号四合院居住,曾经种过几秧葫芦,秋后我选了一个周正的细腰葫芦请李云龙线描布袋和尚像交给范先生。刻葫芦和刻竹在运刀上应不是一个感觉,但范先生刻出来的像,如同用细毛笔勾勒出的白描画,顿挫流转,一气呵成。无一丝败笔,无半点瑕疵,圆满臻极。那葫芦带着秧蒂、带着枯叶、带着细须,配上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供于案头,时时把玩,时时想到范先生,感念之情便油然而生。

在以后的一些年里,我运交华盖,两件至爱宝物先后离我而去。禅板送给了比丘尼法恩法师。我想这禅板来自比丘尼,还是随比丘尼去吧,这是它的正经归宿。葫芦被意外打碎了,心亦随之碎。只后悔没把碎片拼粘起来,以致遗恨至今。

世纪之交的前一年,李云龙英年早逝;世纪之交的后一年,范先生无疾而终。但我当年的北派刻竹情结始终萦绕于心。1991年范先生曾表示要把北派刻竹艺术传承下去,为此他也尽了全力,但能否传之久远,我颇以为忧。

范节庵,原名范长华,祖籍浙江绍兴,1918年9月5日生于北京。节庵十岁拜书法篆刻家徐纯根为师,老师命先学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再学书法绘画与篆刻。篆刻方面则从秦汉规范入手,学习印样、刀法、刻印。不久又和寿石工学刻印源流及其治印风格。十五岁拜张志鱼为师,学刻竹。为张志鱼先生的三弟子,亦得真传者也!

1981年10月,范节庵先生收了一个聪敏好学的弟子,叫边希良,北京人,生于1963年。范节庵先生有二子一女,三子女无人继承父业,二老便把希望寄托在希良身上,将他当作儿子看待。从1981年到2001年,边希良虽曾有公职在身,但向范节庵先生学刻竹却始终未辍,前后整整二十年,直到2001年12月30日老师与世长辞。1991年以后,范先生还收了两个弟子,一个叫杨坦,一个叫宋胜,二人陆续和老师学了三五年,后来也没从事刻竹工作,十分遗憾。

我认识边希良先生很偶然。去年我在朋友处认识了书法家刘昱,无意中谈起刻竹,刘昱说认识北派刻竹第一代传人范节庵的弟子边希良。我欣喜异常,请求刘昱引荐。但阴错阳差拖到今年才因为《藏品》的约稿敲开了希良家的门,结果一见如故,相逢恨晚。

我在边宅大半天,谈张志鱼,谈范节庵,谈学刻竹,谈北派刻竹的未来;我还看到了范先生的一些遗作,拍摄了有关资料。

前几天(3月10日),我买了一盒稻香村的老式糕点,由边希良陪同去牛街看望范节庵夫人庾桂荣老人。老人尚健,只是八十多岁了,腿脚有些不便,耳朵有些不灵。老人居室,一面是窗,三面为壁。三面墙壁上都是范节庵先生的书画作品。范先生先去了,几幅作品便成了老伴的安慰。

当日下午我们又赶去北京天宁寺看望法恩法师和她的禅板。法恩法师和李云龙都曾是我在北京佛协时的同事与挚友,如今他们一个往生了,住进潮白陵园;一个出家了,住锡天宁古寺。法恩法师是天宁寺的中兴法师、一寺之主,范节庵先生刻的那块禅板她一直带在身边。我每次去天宁寺,一半是看望法恩法师,一半是看望禅板。

法恩法师从锦匣中取出禅板,时隔二十余年,暗红油润,尤胜当年。希良抚摸良久,忽然泪如雨下,掩面失声!老师慈爱如父,授业恩深。如今阴阳两隔,岂不痛哉!

范节庵先生生前对这个弟子非常认可,也寄予了很大期望。我仔细看过边希良的刻竹作品,的确是得了范先生的真传。可惜他尚未以此为业,空怀一身绝技,使三世单传的北派刻竹命悬一线,希良,希良,何忍哉!

师恩难报,难报亦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凌海成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