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生画的精华与糟粕
2009年03月03日 13:54《现代佛学》 】 【打印共有评论0

天水麦积山石窟127窟斗型藻井右壁顶斜披舍身饲虎

这几类本生故事大多是(特别是第一类)宣扬不择对象地“施舍”、“忍辱”,把“容忍”、“牺牲”夸大到超情理、越是非的程度,这正是在阶级社会里有利于统治阶级,而为他们所宣传利用的。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佛教故事,多是采用民间的传说、故事渲染而成。因此,在文学描写上,也常常充满着真实的感情。而且其中一部分(例如第二类、第三类),也或多或少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善恶判断与爱憎;有时也流露出一些在痛苦的生活中产生的对未来的美好理想与愿望。

思想内容极为复杂的本生故事,作为绘画的表现题材在壁画上出现,不可避免地又进一步赋予了艺术家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因此,除了宗敎题材本身的效用与限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品中所体现的,反映了时代思想与现实的艺术家的表现,分析其中的糟粕与精华。就本生故事题材说,在不同场合所起的不同的客观效果,尤其需要细致地分析批判。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金维诺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