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义,同一种爱
2008年07月21日 11:27南方周末 】 【打印共有评论0

生死与人心

如何让死者体面离开,让生者面对生死命题,不同宗教各有不同方式,对信众与非信众方法亦不同。

江西东林寺挑选7位法师组成超度组,在5月19日启程。当日恰距“5·12”七天,也是中国人俗称的“头七日”。这天被定为国家哀悼日,下午2点28分,所有人在寺前默哀三分钟。寺代方丈大安法师在临行前作了开示,希望使那些亡者能够脱离地狱和恶鬼道。

在地震发生后,全国许多佛寺纷纷举行了祈福或超度仪式,但均只局限在宗教场合内展开。

由于道路堵塞,东林寺超度组的法师们没能进入灾区,但在安置点,他们发现精神抚慰工作更为重要。幸存的灾民们,许多人为亲人的死去自责,灾民中弥漫着一种消极厌世情绪和负罪感。

东林寺带队的镜义法师说,他们首先是与灾民交谈,“最主要的是让他们哭出来”;再用佛教思想开导他们,如世事无常、三世轮回等,让他们以平常心看待世间苦难。

法师们带去的念珠、念佛机、佛书等结缘品,灾民们都排着队领取。“我感觉他们需要一个心灵的依托。”

而天主教神父韩清平说,他们不会在当地举行宗教仪式,但是他会告诉灾民“我是神父”,询问“我是否可以为你死去的亲人祈祷”,没有人拒绝。“我告诉他们,人死了,不是毁灭,而是改变,你们会在上帝的爱中重逢。”

韩清平说,灾民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大道理,而是有人陪伴,拉着他们的手。“宗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它是一剂麻醉药,那是不好的宗教,积极的好宗教,应该让人面对痛苦与挑战。”

在灾民安置点,镜义法师非常赞赏同为大乘佛教的台湾慈济的做法。他们除了为灾民煮饭看病,还向小朋友们宣扬要孝敬父母,不要乱扔垃圾,要有礼貌,做这些看似与救灾没有关系的工作。

无论何种宗教何种信仰,目标都是“推广爱的事业”,爱是人类共同的感情。“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说:现在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很多领域面临着文化道德的重建。而宗教本来的作用,就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在以往,人们往往更多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认识,宗教是“麻醉人们精神的工具”,并且最终是要消亡的。而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徒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爱的能力

中国的信教人数近二十年来迅速增加。去年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面向全国的调查,得出结论,全国信教人数已达3亿之众,是官方数据的三倍。不过,专门从事慈善事业的宗教NGO(基金会、功德会等)数目并不多。国内五大宗教目前募款近7亿元人民币,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佛教界,这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来自港台。来自境外的大量捐款,对国内宗教界也是一种刺激。“很显然,我们的宗教慈善团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说。2006 年,江西东林寺成立东林慈善功德会,全面启动慈善事业。他们日常主要抚慰一些老人、五保户,帮助一些贫困高中生完成学业,并开设诊所。“做慈善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也为佛教徒提供一个修行的渠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苏永通 蔡木子 贾思玉 许中科 编辑:梅文惠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