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思想与私人慈善
2008年06月03日 09:45解放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其次,从理论上说,收入分配的平等,可保证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当财富从边际效用较低的富人向边际效用较高的穷人转移时,社会的总和福利就会增加。与政府机构相比,私人慈善机构在对收入进行有效再分配和提供服务上,通常更有优势。因为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在存在大量贫困人口或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仅靠政府单方面的救助,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同时,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政府在提高税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方面,也面临着很大的阻力。

其三,自愿性的慈善行为,能使“助人者”与“受助者”同感幸福。私人慈善业不仅有助于跨越收入分配的“数字鸿沟”,还有助于跨越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幸福鸿沟”(Happiness Gap,黄有光语)。效用是个人内心快乐或满足的感受,人们不仅有“经济偏好”,还有对审美、情感和道德等偏好。根据广义效用理论,收入和财富能给个人带来效用,同时情感、道德、美好的事物等,也能给个人带来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一个利他主义者与一个利己主义者相比,前者由于财富向他人的无偿转移,其自身的消费和财富也许比不上后者,但从效用上看,则未必如此。当你向一个饥饿的婴孩递上牛奶,看着他香甜地吸吮,看见他吃饱后重又绽开的笑脸……———有什么样的快乐能与之相比?!同样,对于接受帮助的人们来说,得到的也不仅仅是物品、钱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爱。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从地上捡起一块面包,与接过别人递过来的面包,其感受和效用自然是不一样的。就此而论,慈善行为可谓是弥合社会创伤的一剂良药。

最后,自愿性的慈善行为也是社会精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竞争和财富积累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人和企业家,应该意识到自己有回报社会的责任。李嘉诚先生这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出了巨款,用于灾后的教育重建,可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多么的节俭!一件西服要穿好多年,皮鞋是补了又补,一支圆珠笔也要用上好几年。从国际上来看,美国有70%的家庭参与慈善活动,即使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家庭也有一半(46%)参与捐助,而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上的家庭捐赠比例则高达90%。与之相比,中国的私人慈善业发展还较为缓慢。不过,令我们感到欣慰和鼓舞的是,在这次四川地震的巨大灾难中,在我们为灾区人民一次次落泪的同时,也一次次地为国人的慷慨捐赠行为所感动,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未来中国私人慈善业进一步发展的希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佚名 编辑:张领栓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