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学的源流(2)
2010年05月27日 11:15《丹道仙术入门》 】 【打印共有评论0

蒙文通先生《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云神仙之事,晚周已盛。南方(楚)为行气,称王乔、赤松;秦为房中,称容成、彭祖;燕齐为服食,称羡门、安期。三派之中行气之术最流行。盖燕齐方士虽重服食,但亦崇信“欲得长生,肠中当清”,“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之说,于是也仿照《庄子》中记载的姑射山神人兴起吸风饮露的服气(又名食气)之术,渐和行气派合流。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40多幅各种姿势的行气导引动作,实是古代巫觋流传下来的养性之术。内丹学就是神仙家将王乔、赤松的行气术,彭祖、容成公、玄女、素女的房中术,羡门高、安期生的服食术相互融汇升华而成的。

先秦时的内丹学文物,还有天津历史博物馆所藏一块传世玉器,上面的铭文男女双修丹派和清净丹派有不同理解。《行气玉器铭》云:“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依清净丹法,谓行气之法,当凝神聚气,运降丹田,入定凝结,萌生真气,逆转督脉,上升泥丸。以天(首)为鼎。以地(腹)为炉,依阴阳之机而修炼。顺此道者便延年,反之则损寿。另外,著名的《黄帝内经》和《黄帝阴符经》,其中也隐含有内丹法诀,今人尚少鉴别。《管子》中将心灵炼养之术直称为“心术”,这比道教中“气术”的提法更切中要害。历史资料证明,秦汉方仙道已秘传内丹修炼之术,这也可在《太平经》、《老子想尔往》等道书中找到踪迹。

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将先秦道家学说向内丹学过渡架起了桥梁,开始将老子道的学说内化为人的心身体验。严君平说:“故人能入道,道亦入人,我道相入,沦而为一。守静致虚,我为道室,与道俱然,浑沦周密。”(《道德真经指归》卷九)这是要人在修炼中净化灵魂,缩小与道的心理距离,直至以人的朴素本性与宇宙的本性契合,把握整个宇宙精神,将自己的心身融汇于道的自然境界之中。而后《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书,对人的精、气、神修炼之术多有阐发,为内丹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准备。

自先秦至汉代道教产生以前,是内丹法诀的初传时期,也是内丹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汉代术数学,特别是驺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原理,以及象数易学的发展,为内丹学奠定了理论支柱。

内丹理论体系的形成

自东汉道教创立至隋唐,是内丹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段时期修炼先天真气的内丹功法尚不占优势,内丹之名称也未确立。当时道教中修仙的方术杂而多端,各种气功流派竞起,百花齐放。修道者逐步将体内能萌发先天炁的关窍认作“丹田”,开始同流行的金丹术相比附。“丹田”一语,出现盖早,《素问•遗篇本病论》中有“神游上丹田”之说,桓帝时边韶所撰《老子铭》中也有“存想丹田”的话。同时“丹田”一语还见于蔡邕为祀王子乔墓而撰写的碑文和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可知东汉时修道者已有存思丹田的功法。“丹田”的名称既立,说明道学中已将体内的真气运行法视为炼丹了。自此内丹功法一线圣脉,不绝如缕,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一直传至唐末五代,才突然大放异彩,压倒一切旁门小术,成为道教最正宗的功法。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胡孚琛 编辑:崔越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