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龙门0104号(宾阳北洞)正壁主佛及左侧弟子菩萨
敬善寺洞中的佛教人物雕刻,都具有十分典型的初唐艺术风格:佛和菩萨像的身体都比例匀称,丰满健美,并有着优美的身段刻画;浮雕的天王身披铠甲,气度不凡;门外的金刚力士突出着夸张的肌肉,充满动势地站立着,有着鲜明的个性。比起唐太宗时代在宾阳南洞的雕刻,这些佛教人物是成熟多了,也似乎来得太突然了。其实这正是初唐长安城的艺术风尚向东影响到洛阳的结果。李治和武则天就是推动这种风尚东来的最关键人物。
在龙门西山的中段,唐代双窟的南侧,有一所著名的万佛洞。它的门外两则各雕了一身无比魁梧的大力士像,门内的两侧还各有一身极度夸张的天王,脚下都踩着一个爬在地上的夜叉。万佛洞主室的平面是长方形,窟顶是平的,内部有着宽敞的空间。正壁中间雕了一尊神态慈祥、身躯饱满的阿弥陀佛像,两旁站立着弟子、菩萨、供养比丘尼。它们的身后壁面是嬉戏着坐在连梗莲花上的52身菩萨像,烘托出了窟内热烈的气氛。雕刻在左右两侧壁的是排列齐整密集的小坐佛像,共有15,000尊,它们的下方各刻着一排乐舞人物,演奏着天国美妙的音乐。窟顶的中部也是一朵大莲花,周围有八身飞天。就在莲花的外圈,铭刻着这样的题记:“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日成。”
永隆是唐高宗的一个年号,永隆元年是公元690年;大监是宫中的女官名,视二品;内道场就是宫廷内的佛教道场。由此可知,开凿这所万佛洞的目的,窟门北壁上方的一块题记可以说明一切:“沙门智运奉为天皇、天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天皇天后,就是李治和武则天,原来这所制作精细的中型洞窟,是直接为唐朝皇室的最高成员作功德的。
万佛南侧的惠简洞,是一所敞口的中型洞窟,一尊倚坐的弥勒佛像,端坐在正壁中间的位置上,它的左右有二弟子、二菩萨像,两侧壁上原来还有天王和力士。位于南壁外侧的一方发愿文题记,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所洞窟是来自西京长安法海寺的惠简和尚,特意为唐高宗、武则天、太子李弘、周王李显建造的,并且祝愿他们圣化无穷、福延万代。这种宗教神权为当朝统治集团服务的心理非常鲜明。
这些与皇室有关的中型石窟,在伊阙山间也只不过是起陪衬作用的,因为由李治和武则天亲自建造的真正的皇家石窟工程,则是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最醒目位置上的奉先寺大像龛。
这是一所平面呈马蹄形的超级规模的露天大龛,宽约33米,深约40米,在环着正、左、右三壁下方设置的倒凹字形低坛上,雕刻出了背依岩壁的大卢舍那佛像和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像,拱卫着中部的主尊佛。这就是初唐典型的列像窟排列雕塑人物的方法,只不过是这所大像龛太大了,所以把它处理成了露天的形式。卢舍那是印度梵语“光明遍照”的意思,是释迦牟尼的报身。该主像的身高17.14米。在这尊不同寻常的佛像身上,艺术家们雕出了健美简洁的躯干,典雅庄严的神态,秀美的双目俯视着众生,面含着亲切与慈祥,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造诣。与中国所有的唐代佛像相比,它都是不相同的,因为它更多地反映着人的属性,包含着母性般的慈爱。有的学者认为,这尊卢舍那佛是按照武则天的面形雕造的,可以作为武则天的化身佛像。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当上皇后不久,武则天便很快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主宰了军国大事。武则天对于这项不朽的艺术工程极为关切,公元672年,她特意施舍了自己的脂粉钱2万贯作为赞助。三年后,宏伟的大像龛圆满完成了,它如同明亮的北斗星,在佛教艺术的星空中永远是那样的夺目,那样的与众不同。
在奉先寺大像龛的带动下,一大批中小型的列像式佛殿窟在龙门西山南段崖间开凿出来了,像蜂窝一样密集地排列着。其中最南端的一所中型列像窟,还关系着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著名历史人物。
极南洞,是一所平面长方形的佛殿窟,居中的弥勒佛倚坐像和环列两旁的弟子、菩萨、天王像以及站立在门外两侧的金刚力士,无不具有写实的形体刻画,是唐代佛教雕刻人物中表现人体美的典型实例。窟门外的南壁上有一块残缺不全的碑文,上面记载着姚崇为追悼亡母而雕凿这所洞窟的事情。时间是在公元705年不久,当时是武则天让出女皇宝座以后,由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执政的第一年,姚崇的官职是春官尚书、同鸾台凤阁三品。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后,迎来了唐朝最盛的开元、天宝时代,而那时身居宰相要职的姚崇,施展出了非凡的治国才能,为盛唐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门还有很多著名的唐窟,在这里就不可能一一提到了。需要强调的是,风行全国的初唐艺术,与唐高宗和武则天对佛教的大力提倡有关,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所造就的繁荣艺术中,保存最多、级别最高的当首推龙门石窟了。所以龙门石窟的唐风艺术,对于中国其他地区唐代窟龛造像的盛行,又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田青 编辑:李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