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行程:龙门山的再度辉煌
2009年03月24日 11:28田青的新浪博客 】 【打印共有评论0


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

唐之盛世,不仅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艺术推向了最高峰,也为沉寂了100多年的龙门石窟再次打开了辉煌局面。

公元636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第十年,他的皇后长孙氏去世了。时隔不远,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率他的追随者们来到洛阳南郊的龙门山,他特意选择了北魏皇室没有完成的宾阳三洞,为追悼亡母长孙皇后而大造功德。李泰的功德包括:对宾阳三洞中原有的北魏旧像都作了重妆,利用宾阳南洞过去没有雕成的正壁制作了一组大像,其中包括高达8米多的阿弥陀佛坐像和它身边的二弟子与二菩萨像,还动员其它皇室显贵们在宾阳南洞的南壁凿出了一批如众星拱月般的小佛龛。

李泰的石窟工程于公元641年圆满结束,他请来当朝的大书法家褚遂良题写了一篇《伊阙佛龛之碑》的碑文,磨光宾阳中、南洞间的北魏旧碑文字,把这篇新碑文刻了上去,希望他的功德能流芳百世。碑文盛赞长孙皇后的美德以及李泰为此而尽的孝道。据唐朝的史料记载,李泰当时正在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以便阴谋夺取太子的宝座。所以他的这种大张旗鼓地雕凿窟龛悼念亡母的举动,是否含有某种政治目的就不得而知了。总之,龙门石窟机遇的转变一开始就又同皇家的功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宾阳南洞的造像中,还有唐太宗第二十一女豫章公主造的一所佛龛,和公元650年汝州刺史附马都尉刘玄意敬造的一尊金刚力士像,这位刘玄意正是唐太宗的女儿南平公主的丈夫。

公元650-704年,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相继执政的时代,由于他们二人对佛法的极度崇信,使唐代佛教进入了最盛的发展阶段。公元657年,唐高宗第一次来洛阳,确定洛阳为大唐帝国东都的地位。从此以后,东都洛阳在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里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唐高宗在他的有生之年,曾经9次来往于东都和西京之间,寓居洛阳达11年零3个月。

李治对佛法的灵验深信不疑,还特别敬重玄奘大师。公元659年,他下诏迎请歧州法门寺宝塔地宫里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在洛阳皇宫里供养了一段时间,武则天还出资给这枚舍利打造了金棺和银椁。当时掌握唐朝实际政权的武则天,更是对洛阳怀有特殊的感情。武则天在洛阳总共居住了49年,在这里,她优礼高僧大德,鼓励翻译佛经,还为了自己登上女皇宝座利用佛教大造神学预言,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开窟造像的狂潮。龙门石窟以它得天独厚的地位,成为了唐王朝皇家开窟造像的中心区域。现存龙门石窟众多洞窟佛龛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数量都是在唐高宗与武则天执政时期制作完成的。

龙门宾阳三洞南侧的敬善寺区,聚集着唐高宗时期开凿的众多的小型窟龛,它们的功德主有政府官吏,也有普通的佛教僧侣。敬善寺洞是一所中型的佛殿窟,它的主室门外两侧各雕刻着一身金刚力士。主室的平面呈马蹄形,正壁的中间是一身主尊坐佛像,身旁立着迦叶和阿难两位弟子,在左右壁上各雕着一菩萨立像、浮雕和脚踏夜叉的持剑天王像;穹窿顶的中心是一朵浮雕大莲花,周围环绕着七身飞天,都做着供奉佛祖的姿态。主室门外刻着的一块不大的碑文,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原来这所敬善寺洞,是纪国太纪韦氏出资建造的。韦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纪王李慎的生母。在主室的弟子和菩萨之间,还插入了两身比丘尼的形象,她们应该是代表着韦氏,永远在这里供养佛祖的人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田青 编辑:李保华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