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槚,荈,茗,茶,荼,蔎,都是一样东西,都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茶。
再来看关于茶的实物印证。我们讲中国有几千年悠久的饮茶历史,拿什么东西来证明呢?刚才说有汉代的槚笥,此外还发现了汉武帝时代的一枚印章,出自长沙,上面就写着“荼陵”两个字。荼陵,就是今天的茶陵地方,在湖南东部,隶属株洲市,北抵长沙,南通广州,它既是产茶之地,也是古代一个很好的茶叶集散地、集市交易场地。陆羽曾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陵谷里面长了很多茶树,故称茶陵,是一个跟茶叶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古代长沙茶陵这枚印章的出土,证明这个地名在汉武帝时代就有了。汉武帝通西域以后,一方面引进西域各种香料、琉璃和特殊的金银制品,同时也输出茶叶、绸缎这些中华特产。中国人饮茶有悠久的历史,茶陵古印被发掘是一个最有力的实物证明。
我们再看看古代的画。这幅唐代的《宫乐图》,里面有一群宫女在奏乐,每人身边的桌子上都有一个黑色小碗,中间一个大锅一样的器皿,还有一个长柄勺。这是煎好茶汤在分茶的场面,是唐代饮茶的一幅实证画。再看五代时期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这是反映贵族人家生活的一个写实的画卷。当年没有录像设备把王公贵族的豪华生活记录下来,但是我们通过这幅画就可以看到,韩熙载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一个茶碗再加一个茶托子,还有饮茶的工具——这一类的东西还有很多。从这些画和实物,可以看出我们古人在茶具上已经极尽讲究之能事。
,像我们烧的火,炭盖压在上面就把火给压死了,你拿火筷子拨一拨,火苗就会窜起来。点拨点拨,用意在此,接引禅人开悟。但禅师也是常人,并且还是普通人;他虽然是个老师,也要讲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我相信老师都有一些天然的喜欢教育学生的习气,当惯了老师,见到什么都喜欢用教育口气的那种婆心对待。禅师也是这样,但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把接引禅人这件事时时抓在手上,也是要看时机因缘。
以我的观点来看,这则公案里面包含着一个转折,原本平平常常的生活变成公案的这样一个剧本转换。为何这样说呢?我尝试着模拟用话剧的形式来演一演,看看这则公案究竟是什么样的现场感觉:
老和尚坐在那里,看到两个新到预备参学的僧人来顶礼。老和尚很慈祥地说,你到这里来过吗?你是哪里人哪?山东人。这么大老远过来的,辛苦。来过赵州没有啊?来过来过。啊,来过,那好啊,就把这里当家一样,吃茶去,吃茶去。又转问,你哪里人啊?湖北。啊,跟我老乡,好好好。来过没有啊?没有来过。多住两天多住两天,吃茶去,吃茶去。
这一段,大抵如此。这是一个宗门下的新到见方丈的基本礼数,叫相看,也叫相见,就是到任何一个庙里面,都会首先拜访方丈或者当家的师父。而方丈、当家师父这时也都是讲一些客套话。“吃茶去”在这里两次出现,不是禅语,因为中国的待客之道,就是请客人吃茶。而且刚刚见面,大家没有来言也无去语,上来就把他提撕一下,垂劝一番,显得我们赵州老和尚这么喜欢教育,老师习气如此之深。这个时候,老和尚纯粹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慈悲:来了辛苦,如果问的是吃饭了没有,没吃,那“吃饭去,吃饭去”,只是礼数而已。
但是,这里出来的观音院院主一下把事情逆转了。明明他知道新到来了总是要相看、吃茶汤,何必多此一问呢?他是在挑事:“老和尚,您今天很奇怪哦,为什么明明人家来过了你也要他吃茶,没来过你也要他吃茶呢?难道您这‘吃茶去’里面,还有什么玄机吗?”老和尚看了他一眼,唉,没事儿找抽型。所以老和尚说,“院主,嗨,你也去吃茶吧,不要在这里罗嗦多嘴。”
大家会说,你这个解释固然新奇,但是恐怕与禅门的宗旨和讲得这么神秘的茶禅一味大不相合,大煞风景,焚琴煮鹤,太不好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因为宗舜法师确实是学文献学的,所以喜欢研究古制,了解一下禅宗宗门下茶事的情况。我曾经计划写一篇小文,叫《宗门茶事》,搞清楚到底当年禅宗是怎么喝茶的。我们不要把茶太神秘化,我们就借这个机缘,来看一看禅宗关于吃茶的记载。
作者:宗舜法师 编辑: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