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 和谐 快乐——弥勒信仰与和谐社会浅述
2009年03月28日 20:22 】 【打印已有评论0

弥勒信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上生信仰,即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部分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菩萨将来下生此娑婆世界时,将于龙华树下成佛,于华林园三会说法,以救渡众生。 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314~385)。据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所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颙,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山龙华寺,这是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弥勒造像。 

故此,弥勒净土也就分为了弥勒菩萨居住说法度化天众的兜率净土和弥勒菩萨下生成佛后度化的人间净土。

兜率,又作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兜师陀天、睹史多天、兜驶多天。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为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兜率天(依次为四大天王天 ,玉皇大帝所住的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关于此天之名,有谓欢乐饱满,于其资具满足,于八圣道不生知足,故称为兜率陀天;也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称为喜足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为即将成佛者(即补处菩萨)所居处,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弥勒住此天满四千岁时,即下生人间,于阎浮提龙华树下成佛。过去,释迦如来身为菩萨时,亦从此天下生人间而于菩提树下成佛。

关于兜率天的具体状况,《弥勒上生经》已有详细的描述。 兜率天内外院是现在弥勒菩萨思维及说法的地方。根据佛经描述,兜率天无论内院、外院,都是清净庄严无与伦比的。在那里,触目所及无非宫殿楼阁、奇珍异卉;当轻风吹动宝树,便奏出苦、空、无常的道理,使天人不敢耽于安逸,进而发愿修行,解脱三界生死。兜率天的殿宇亭台均以各种珍宝砌成,广大庄严,金碧辉煌。其次,八功德水从各色莲花流出,涌至宝宫,围绕在栋梁间。天人则个个身相庄严,深结佛缘,都是最好的修行良伴。 

关于弥勒下生成佛时的阎浮提(娑婆世界),《弥勒下生经》也都有详细描绘。弥勒下生时的阎浮提人与人,人与环境都是非常和谐的,那时阎浮提的人民是无比快乐的,与西方极乐净土无异。

由于释迦世尊的预言:弥勒未来成佛的世界,国土异常清净,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宁幸福。并且在《弥勒菩萨本愿经》中记载了弥勒菩萨曾发三大誓愿:“使我作佛时。令我国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在弥勒菩萨这种“众生不得度,我不取佛果”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菩萨精神感召下,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圣贤们,才发愿往生兜率天,受弥勒菩萨摄受教化,并追随弥勒下生阎浮提佛化净土。 

而如何才能往生弥勒净土呢?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曾叮咛人天四众弟子,若有比丘僧,以及一切大众善知识,果真有发心,希望今生寿终之时能上生兜率陀天(即往生弥勒净土)者,有下列事项应加注意:

(1)应受持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居士五戒,且更需要皈依佛、法、僧三宝。

(2)也应持八关斋戒,也就是除严守五戒外,另加上不著香花蔓及歌舞观听, 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等戒律。

(3)出家众须受具足戒,如沙弥、沙弥尼的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 百四十八戒等,完全领受具足戒。

(4)身心要精进,心存慈悲利益众生,当下承担众生各种苦难, 常修禅定,受持般若波罗蜜多心法。

(5)勤修十善道(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两舌;6,不恶口;7,不绮语;8,不贪;9,不嗔;10,不痴),广利众生,这些是上生天界之主因,并时时忆念兜率陀天上种种妙乐胜境,增长向往之心,坚定上生兜率天之誓愿,则临终时必可往生弥勒净土,且于未来随弥勒菩萨下生,于龙华会上成就无上佛道。


四、会稽山弥勒净土简述

会稽山弥勒净土原址,由原弥勒庵和兜率峰组成,位于绍兴县会稽山大香林风景区宝林山(旧称柯山)峰顶,始建于东晋永和十年(354),由高僧支遁所创。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早在东晋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一些社会上层名流、高僧不断地从北向南迁徙,相继避世江东。高僧支遁(313~366),字道林,陈留人(今河南开封市南)。其家世代信佛,他自幼读经,25岁时出家,精于《般若经》及净土思想。他与谢安、王羲之、孙绰、许询等名士交游,以好谈玄理而闻名当世。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支遁在会稽山支脉柯山附近鹫峰寺立道场,而且,还对弥勒经典作了大量翻译和广泛传播,并写下了著名的《弥勒赞》。后支遁依弥勒上生经和下生经描述,在会稽山脉西端柯山峰顶建龙华寺修行弘法。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绍兴先贤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龙华寺寻访支遁公,探讨弥勒信仰。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山龙华寺(现该像原貌已不可考)。所以说,我国最早的弥勒造像就立于绍兴会稽山龙华寺,会稽山是弥勒信仰的发祥地。

另据史书记载, 太建元年(西元596年),嵩头陀(禅宗开山祖师达摩)于柯山灵岩寺入灭。傅(弥勒化身傅大士)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终。临终前曾对弟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可见,晋时会稽山地区就是弥勒信仰的中心,这还可从现在遗存的新昌晋代弥勒石佛和绍兴柯岩五代弥勒石佛,及中国历史上两位弥勒化身——南北朝时期会稽山西南地区义乌傅大士和五代时期会稽山东南地区奉化布袋和尚就可见一斑。

据《绍兴府志》记载,唐代初期,朝廷为龙华寺赐额,会稽山龙华寺由此盛极一时,成为兜率净土信仰的中心和典范。然唐武则天之后到宋代,随著弥陀信仰传入会稽山地区并逐渐兴盛成为了净土信仰的主流,故会稽山龙华寺亦随著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衰微湮灭。 

绍兴县会稽山佛教协会致力于会稽山弥勒净土的恢复重建。其佛教文化定位为包容,和谐,快乐的弥勒信仰,让刚摆脱了物质贫困的国人进一步摆脱精神贫苦,让弥勒净土成为长三角地区富裕后人们难得的理想的修行休闲圣地,让绍兴县会稽山成为继四大佛教名山之后的又一座佛教名山。促成会稽山弥勒净土得以恢复重建的因素有三:

(1)会稽山不仅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同时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名山,更是弥勒信仰的发祥地。两晋时期会稽山已是当时中国佛教文化名山,并且高僧辈出:支遁(东晋),达摩(南北朝),智永(隋),鉴真(唐),湛然和智凯(唐),贯休(五代)等都结庐会稽山修行弘法,为佛教中国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晋代绍兴柯岩及新昌30米高的弥勒大佛的开凿,及五代时期弥勒化身布袋和尚游戏并圆寂于此使会稽山成为了历史上“包容,和谐,快乐”的弥勒信仰根本道场。这是会稽山弥勒净土诞生的历史因素。

(2)会稽山环境优美,人民富庶,社会和谐,符合《弥勒下生经》记载的弥勒下生成佛的自然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潘建国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