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张泽宏 刘克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梵僧

2013年11月05日 11:06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张泽宏 刘克纯

三、梵僧赞陀崛多的密教法术

赞陀崛多致力于在南诏境内传播密教,阐瑜伽教,演秘密法,祈祷必应,其密教有“役使鬼神,召制风雨,降龙制水,救灾禳疫”的神异功能。赞陀崛多先后在鹤庆、蒙化、大理开建五密坛场,在南诏大力弘扬佛教的密宗,云南史乘称其为瑜伽教、瑜伽法、瑜伽密教、瑜伽密典、瑜伽秘密宗。《僰古通纪浅述•蒙氏世家谱》说赞陀崛多“凡诸祈祷镇禳皆有神效”。赞陀崛多作为一代阿吒力教神僧,其神异法术使人们视为神话人物。

云南地方史乘记载赞陀崛多传授降伏、资益、爱敬、息灾四业。正统四年杨森《老人赵公寿藏铭》说:“厥后复有赞陀崛多从摩伽陀国至此,大阐瑜伽秘典,著述降伏、资益、爱敬,息灾四术,以资显化。”此称为赞陀崛多四业,杨森《故宝瓶长老墓志铭》中说宝瓶长老杨德,“能达赞陀崛多源流四业之阃奥,为世所重”。张锡禄指出明代大理喜洲弘圭山的墓志铭中有“行四业法”,“精通秘典四术”,“能达赞陀屈哆源流四业之阃奥”,这就说明瑜伽部不仅是云南密教的组成成分,而且是云南密教的主要成分。

清胡蔚《增订南诏野史》卷上载劝丰祐天启年间(840-859年):

西僧赞陀啒哆建鹤庆元化寺。先是,鹤庆地水淹,僧杖刺东隅泄之。水中得樟木段,刻为佛,咒之忽灵,远近名曰活佛。……祐女至崇圣寺进香,回至城西,为一乘白马人摄去,寻之不得。祐告于西僧赞陀啒哆,哆曰:“此山神也。”乃设灯照之,果在苍山下。哆怒,欲行法,移山于河。山神惧,献宝珠供佛,祐乃已。

清胡蔚《增订南诏野史》卷上载劝丰祐以妹越英嫁赞陀崛多:

主妹越英嫌赞陀崛多丑陋,拒不偕和,国师告于主。主曰:凡事师能压镇,此事不能耶?师乃书符,央侍婢贴于越英身上。婢畏不敢近,将符贴在一大石上。是夜,大石来诣师寝。师叱石还(此石现在小阳和道傍),明朝又央婢将符贴于越英衣,半夜,越英自到师寝,成亲和谐。

这些具有神异色彩的传说,折射反映出赞陀崛多密教四业法术的神奇功能。

阿吒力僧都擅长密教法术,云南地方史乘有关阿吒力教神异的记载,都多与赞陀崛哆的传教有关。清冯甦《滇考》卷上《段氏大理国始末》载:

时云南大旱,素英为民祷雨。或言金轮寺有圆石如磨,高僧摩伽陀所遗,天旱以石浸池,天即雷雨,名曰济旱石。

清圆鼎《滇释记》卷一载赞陀崛多所遗铜佛像,“沉之水中,立雨;炙之则晴”。 *腾冲金轮寺的赞陀崛多济旱石,相传天旱以石浸池,天即雷雨。赞陀崛哆的阿吒力教法术,在鹤庆府、姚安府、楚雄府都有传播。清高奣映《鸡足山志》卷八载鹤庆府岁俗说:

以赞陀尊者制祟,用秽迹金刚咒术,故凡醮禳,多用阿吒俐。惟青苗醮,祈晴祷雨辟妖邪为最灵。故地中常得秽迹金刚寸许小像,其铜甚古,像背则有指彄。人得之,祈晴则曝之日下,祷雨则渍之水中,其应如响。

滇西各地方志都记载赞陀崛多治水的民间传说,李家瑞说鹤庆的赞陀崛多遗迹有八处。清康熙《鹤庆府志》卷二十三《古迹》有关赞陀崛哆的遗迹有七处:菩提井、赞陀洞、水洞、崛哆尊者愈疴石、银河、元化寺、观音寺,都是传说中赞陀崛哆传教或神异的灵迹。如清康熙《鹤庆府志》卷二十三《古迹》载“崛哆尊者愈疴石”曰:

石高四尺许,广如之,文成五色,陆离夺目,在府南观音山梅城石塔后,其地产异草,能疗百病,崛哆尊者因母病,负母至此,于石上以锡杖柱石成臼,取草捣药,复用指指石出泉,合之以进,母病即愈。至今石上池水,不溢不竭,冬夏常温,乡人取水饮之以祛病焉。但其草无复有识者矣。

南诏时期兴建了阿吒力教的坛场,是按照密教仪轨举行国家的祭祀仪式。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十七《方外志•大理府》载:“弘圭寺,在府城北四十五里,唐南诏建坛场之一。”弘圭寺位于大理府北五台峰弘圭山北麓,为南诏第四代国王寻阁劝(778-809年)兴建,是蒙氏家族的家寺及祖庙。弘圭寺是南诏最大的阿吒力坛场,南诏许多重大法会就在这里举行。明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三载大理府寺观:“弘圭寺,在府城北四十五里,唐南诏创坛场之一。”清康熙《大理府志》载弘圭寺为南诏摩伽陀所创坛场,是南诏时期阿吒力教八大坛场之一。

传说赞陀崛多母亲死后,赞陀崛多按照阿吒力教仪轨,请六位法师为母亲超度。《僰古通纪浅述•蒙氏世家谱》载保和年中赞陀崛多之母死,赞陀崛多“葬于弘圭山,依九节荼毗之法,请六师开六道,往生诸佛光明天。取阿皮罗下火,用金箔贴骨为紫金骨。自此僰人效之,但遇亲丧,悉化葬之,谓此也”。阿吒力教火葬罐的葬式,据此也是由赞陀崛多创立,此影响到白族先民的火葬。对此火葬习俗,唐樊绰《蛮书》卷八《蛮夷风俗》:亦载:“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南诏家则贮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明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一载云南府土人,“死则浴尸束缚置方棺中,或坐或侧卧,以布方幅,令有室僧名阿吒力者书咒八字其上,曰‘地水风火,常乐我净’,而饰以五彩,覆之于棺,不问僧俗,皆送之野而焚之。或五日或七日,收骨贮瓶中,择日而葬之”。剑川中科山火葬墓群,相传有赞陀崛哆手造火葬塔。白族文士赵藩《中科山赞陀崛哆手造墖》诗曰:

中科山中矗土阜,曰墖非塔坟非坟。

陀罗尼咒范搏字,草间断铁犹可扪。

相传赞陀崛哆氏,母骨负厝斯焉存。

自古野史记披阅,葬母故在苍山根。

赞陀崛多之母所葬的弘圭山在大理市喜洲,又名红冠山,位于大理苍山十九峰之一的五台峰麓,为五台峰的第一台。喜洲是白族先民的发祥地,弘圭山是南诏大理国时期古墓群所在,历史上很多阿吒力教高僧都埋葬于此。

2010年12月6日下午,笔者参观云南红河州博物馆,见该馆收藏不少阿吒力教火葬罐展品,是红河州石屏小亭子、黑龙潭、红河县牛皮寨、旧王林寨、泸西和尚塔、蒙自瓦渣地、建水苏家坡、元阳六逢渡等地元明时期古墓葬的火葬罐。泸西地区和尚塔火葬墓考古发现的塔形罐、莲花、金刚杵、法轮、紫金骨、梵文经咒、卍铜片等器物与随葬品,是佛教密宗在红河彝族地区盛行的历史见证。泸西和尚塔火葬罐还有朱书符箓和梵语,梵文经咒和骨殖贴金即所谓“紫金骨”,是赞陀崛多葬母亲用金箔贴骨的习俗。红河州出土元明时期古墓葬的火葬罐,与曲靖八塔台、腾冲来凤山、剑川中科山、大理大丰乐村火葬墓群,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县干峨山火葬墓,云龙县果郎火葬墓群的考古发现,都说明阿吒力教火葬习俗在南诏大理国境内长期的影响。

四、关于赞陀崛多事迹真实性的思考

唐代佛教传入南诏,史称来自三个方向:一是经印度从西藏传入,二是经印度从缅甸传入,三是从中原汉地经巴蜀传入。一路由尼帕尔传入西藏,同时由摩迦陀经缅甸北部传入南诏。天竺梵僧纷纷前来南诏传教,如菩立陁诃、菩提巴波、赞陀崛多、禅陀子、逻罗倚、李成眉圣者等。菩立陁诃到南诏的保和二年为公元825年,赞陀崛多来南诏的保和十六年为公元839年,菩提巴波为蒙氏乐诚魁时自天竺至南诏。云南史乘所谓“南诏七师”的张子辰、罗逻倚、杨法律、董奖疋、蒙阁陂、李畤富、段道超,皆西天竺梵僧。李家瑞《南诏以来来云南的天竺僧人》指出来云南的天竺僧人的一些共同特征,“大概是深目长鼻,披袈裟,持拐杖,身旁带一只狗”。我们在南诏《中兴图卷》的图像中,不难看出南诏梵僧形象确乎如此。

赞陀崛多,又称赞陀崛哆、赞那曲哆,确乎是天竺人姓名。1956年在云南大理凤仪北荡天法藏寺发现近3000余卷南诏佛教经卷,其中有一册《大灌顶仪》卷第七,题录为“大理摩迦陀赞那曲哆译”,被认为是赞陀崛多翻译的佛经,据此我们认为赞陀崛多不是神话人物,而是在南诏境内传教的一位梵僧。赞陀崛多在永昌、鹤庆、剑川、丽江、腾冲等地传教的遗迹最多,这与云南地方文献称其是来自西域的梵僧相吻合。云南史志所称“西域”、“西天”、“西竺”,其实都是指天竺,汪宁生认为:“西域”一词一般乃指陆上丝绸之路而言。

赞陀崛多因其自摩迦陀国来,又号摩迦陀,在云南地方史乘中,称赞陀崛多又名室利达多。但另有梵僧室利达多为赞陀崛多师父之说。中甸白地村白水台摩崖诗落款为“嘉靖甲寅长江主人题释哩达多禅定处”,此诗是丽江土知府“长江主人”木高于明嘉靖甲寅年(1554年)题写。1935年人类学家陶云逵在白水台考察发现,并首先将摩崖诗披露于世。诗称“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和泰华曾经考证摩崖所称“五百年前一行僧”,是指来南诏传教的摩揭陀国僧人室利达多,并且认为此室利达多就是赞陀崛多。关于摩崖诗落款的“释哩达多”,段绶滋《中甸县志稿》认为“释”为佛教,“哩达多”为人名。此“释哩达多”并非指赞陀崛多,也可能指其师利达多。《僰古通纪浅述•蒙氏世家谱》载南诏第十一主劝丰祐时期:

赞陀崛多为瑜珈教主,其师利达多先入僰国,主不识其智,恒慢易之,至是闻国师路经吐蕃,将至。主令利达多负鼓随众而行。行至蒲陀崆,崛多见其师利达多,遽下车。其师止之曰:“吾道不行,世莫我知,切勿泄言。”二人正相问安,溪声如雷。达多以一符掷水上,响遂止。即今石牛卧处之下,水静无声者此也。利达多自此相别,路指喇麻而去,其教传于喇麻尤异。

《僰古通纪浅述》说室利达多为赞陀崛多之师,与其他云南地方志乘的记载不同。据此,木高摩崖诗所谓释哩达多,应指赞陀崛多之师室利达多,此为将梵僧之事迹融会于赞陀崛多之一例。云南地方史乘中有关赞陀崛多的记载,综合了南诏以来梵僧的诸多事迹于一身,此类例证兹不一一列举。

赞陀崛多为南诏时期传播阿吒力教的梵僧,而不是虚拟的神话人物,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认识。

1.云南民间的赞陀崛多传说,是赞陀崛多南诏传教的历史记忆。赞陀崛多组织民众穿象鼻山导水入金沙江,滇西各地都有赞陀崛多治水的神奇传说,这些神奇传说可视为南诏时期滇西人的集体记忆。清乾隆鹤庆人赵士圻撰《西方圣僧牟伽陀祖师开辟鹤庆掷珠记》,略称《掷珠记》,是清代神化赞陀崛多的著述,既汲取了前代有关著述的记载,又采撷了民间的各种传说。《掷珠记》讲赞陀崛多在石宝山顶洞中十年面壁,历尽艰辛,开辟出鹤庆坝的故事。《西方圣僧牟伽陀祖师开辟鹤庆掷珠记》、《牟伽陀祖师》等神话故事,以象征的叙述表达白族先民的阿吒力教信仰。赞陀崛多曾云游到垅圩山云隐寺讲经说法,又曾在鹤庆掘菩提井而修菩提寺。民国王懋程《菩提寺碑记》载:“赞陀崛多尊者自天竺来此,村人建弥勒殿以居之。”石宝山佛寺塑赞陀崛多神像,其面朝西方象征他来自天竺。赞陀崛多被云南白族尊为本主神,白族《丰祐公主与段苴——城郊区塔桥村本主》的神话,讲述赞陀崛多点燃神灯施法,照见南诏公主被蟒蛇掠在苍山中和峰麓的无底洞中,推荐武艺出众的段苴去无底洞救出公主的故事。

2. 图像石刻有关赞陀崛多的记载,说明他非虚拟的历史人物。对传播阿吒力教的神僧赞陀崛多,大理国时期有画工专门描绘其形象,这在文字记载之外留下了可资研究的图像资料。《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第56号画像,绘一位着圆领华丽僧服的盘坐梵僧,上方文字标明是“赞陀□多和尚”。图像所见的赞陀崛多正身盘坐,是深目、高鼻、落腮胡须的异域人形象。《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对研究南诏梵僧极具价值。其中第51.和尚张惟中,52.贤者买□嵯,53.纯陀大师,54.法光和尚,55.摩诃罗嵯,56.赞陀崛多和尚,57.沙门□□,58.梵僧观世音菩萨,此八人即所谓开创南诏密教的八大高僧。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弯长乡博什瓦黑石刻画像中,有《南诏王出巡图》(编号81409),还有《赞陀崛多》(编号81405•3),石刻画像中的人物卷发、宽额方脸、着长袍、左手执扇,年代在南诏晚期至大理国时期。博什瓦黑石刻画像中的这位长老,李绍明先生考证就是天竺梵僧赞陀崛多。

3. 南诏佛经中的写经题记,可以说明赞陀崛多的真实存在。1956年在云南大理凤仪北荡天法藏寺内发现的近3000余卷经卷中,其中的一册“大灌顶仪卷第七”,题“大理摩迦陀赞那曲哆译”,所记为南诏大理国国王灌顶的仪式,内有《圣上灌顶愿文》一段,可以看出南诏大理国统治者信仰阿吒力教。此赞那曲哆,就是云南史乘的赞陀崛多。同时发现的南诏时期写经《护国司南抄》卷第一,经后有题记:“内供奉僧崇圣寺主密宗教主赐紫沙门玄鉴集,时安国圣治六载甲寅岁末未夏二月抄。”安国圣治乃南诏隆舜年号,当为唐明宗乾宁元年(894年)。由此可见佛教密宗在南诏王室的尊崇地位。1982年,在维修大理下关南诏时期的佛图塔时,出土的经卷中有许多禅宗,华严宗的经典,如《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又说明佛教各宗派在南诏大理国的多元共存。

讨论南诏梵僧及阿吒力教的来源,南诏时期的一段记载值得充分重视。初撰于南诏中兴二年(898年)的《南诏图传•文字卷》载佛教传入南诏的路线说:

大封民国圣教兴行,其来有上,或从胡梵而至,或于蕃汉而来,奕代相传,敬仰无异。

此记载明确宣称佛教传入南诏,分别有天竺、土蕃、中原三条路径。唐代从天竺来南诏传教的梵僧,应就近从骠国或经吐蕃进入南诏。《大理古佚书钞》之《开山赞陀崛多传》称赞陀崛多曾在吐蕃雪山圣峰寺修行。《南诏图传•文字卷》称莲花部尊阿嵯耶观音,是从蕃国中行化至南诏。《僰古通纪浅述•云南国记》说:“观音菩萨悯诸生命,在贞观三年己丑,自西天来,化为梵僧,道经吐蕃,至于僰国喜州城北村,主于张敬家。”这些记载大致符合唐代阿吒力教传入南诏的历史实况。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一列举元郭松年《大理行纪》关于大理佛教之描述后说:“读此可略知滇南佛教之盛。其始自西传入,多属密教,其继自东传入,遂广有诸宗。”我们认为阿吒力教传入南诏,是沿南方丝绸之路的天竺道和吐蕃道。史籍记载和学界已有研究都表明,唐宋时期天竺、骠国与南诏的交通畅通无阻,吐蕃与南诏之间的联系亦十分密切。

早在秦汉时期,连结今四川、云南和中印半岛诸国的南方丝绸之路就已开通。这条又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的通道,由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永昌道等四条古道组成,由于它以沿途的丝绸商贸著称,因此也被学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连接蜀中与天竺的贸易通道,司马迁称之为蜀身毒道,汉晋时期的蜀身毒道,唐代已发展为安南通天竺道,或称西洱河天竺道,唐代史籍所称的西洱河天竺道,是大唐与五天竺险路之捷径。阿吒力教梵僧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文化传播者。阿吒力教僧人沿天竺道和吐蕃道进入南诏传法,唐代的西南丝绸之路也是阿吒力教传播之路。总之,西域梵僧赞陀崛多来南诏传教,从骠国或经吐蕃进入南诏皆有可能。

结语

据上述有关赞陀崛多南诏传教的考察,我们认为南诏时期阿吒力教是客观存在的教派。而梵僧赞陀崛多应是南诏传教的真实人物,但在云南地方文献有关他的叙事中,集南诏梵僧神异事迹于一身。因此,赞陀崛多既不能视为神话人物,也不能认为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人物,云南地方文献中的赞陀崛多,是一位虚实结合,充满神异色彩的梵僧。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