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清华女生坠亡背后:“蒙眼前行”不是禅修

网友评论 () 2015-12-16   054

“蒙眼游戏”不是禅修(图片来源:资料图)

2015年12月15日,一则清华毕业女生因参加在龙泉寺内进行的体验活动,在“蒙眼前行”游戏中不幸坠亡的消息,引发了从微博、微信到主流媒体的聚焦。不幸已然发生,佛弟子应当共同祈愿不要再发生类似的次生灾害,并且回向亡故的同学能够往生净土。但这场令人扼腕叹息的安全事故,却在舆论的聚光灯下,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事件发生后,龙泉寺官方对外接待部门“义工课堂”负责人对媒体明确表示:“佛教上并没有‘盲禅’这回事,那个活动就是实践拓展,讲究合作信任,相当于一个游戏。”“该活动系义工自发组织,是非宗教活动。”虽反复强调,但相关报道中仍出现层岀不穷的“蒙眼禅修”、“禅修营”等字眼。许多群情激奋的网友们因“蒙眼游戏”而转对禅修大加指责。

在为亡者祈祷之余,另一个或许早该反思的普遍性现象也因此凸现出来——“蒙眼前行”并非佛门所创,更非禅修,只是当下各种心理学拓展活动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游戏。心理游戏并非“禅修”,心理学并非佛法,但当下却为何频频借“禅”之名?

不是什么行当都可以和“禅”做搭配(图片来源:资料图)

“管理禅”“运动禅”“心理禅”“潜能禅”……这都不是禅

熟悉拓展训练的人们对“蒙眼前行”肯定不陌生。参与者蒙上眼睛后,需要依赖眼睛以外的其他感官和对队友的信赖配合而前行。在此类活动的宣传资料中,我们看到,除了参与者自身生起的感受外,游戏引导者的暗示会贯穿整个活动,通过这种形式,最终得到诸如“一手拉着责任,一手拉着信任”,“当有了可以托付依赖的人(或信仰)后,生命才不至于陷入黑暗中而恐惧”之类的观念认同。

对于团队中的初次体验者来说,这样心理暗示式的“启发”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心灵新发现”。对于在巨大压力下拼生计的现代人来说,这样的暗示或许可以起到调整心态的作用,但若是要勉强冠以“禅”之名,便真是生拉硬拽了。

禅修要的是见性成佛,万缘放下,也包括放下感觉,而不是“找感觉”,可潜能培训的“魅惑力”几乎全在“找感觉”中。虽然两者的目的和路径截然相反,但放眼望去,以“禅”之名而推广得热火朝天的种种心理训练、“身心灵”教程、成功学课程、潜能培训、心灵鸡汤、励志课程、催眠疗法,包括许多“玄之又玄”的“灵修”培训遍地皆是、层出不穷。

会所联谊会也要借“禅”之名(图片来源:资料图)

各种“管理禅”、“菩提禅”、“放松禅”、“运动禅”、“养生禅”、“潜能培训禅修”……精神催眠、心理诱导和各类暗示,激发人玄幻的知觉,使人追逐生理和感官的特殊感受,成为营销手段。趋之若鹜的人们练功服一穿,盘腿一坐,口谈身心名相、体验感觉一番,竟然就成了“禅修”?

在这些所谓的“禅修”活动中,投入者陶醉于各种前所未有的“美好”感受、特殊体验,充满了对“开悟”的憧憬和“道念”,甚至出现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反常言行,仿佛投入了一个无苦无难、只有美好的“人间净地”,现世已经被彻底“净化”,与“神圣”只有一步之遥。他们对“心灵导师”“禅修导师”总是表现出偏于狂热的崇拜甚至是奉若神明。即便不是极度投入者,也仿佛从此以后“改头换面”、“改天换地”,整日活在“不可思议的喜悦安宁”中。

但是,感觉再好,也不过是心理暗示、精神诱导等的综合产物。从人类历史来看,它们并非近来才有的创造。久远的年代里,巫术就是最为古老的“潜能培训”。直到今天,一些全球范围内的部分乡村和古老部族依然保留着巫术传统。

而离现在较近的“潜能培训”是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潮。“吹一口气,手指变长缩短”的“神奇”经历曾经让许多人津津乐道、沉迷其中。现在,各种心灵训练、灵修课程此起彼伏,不少西方心理学课程打着“禅修”的名义,推销着“生命层次”“潜能培训合一”“灵魂回归”的把戏,收敛着大把的钞票。

“气功热”时代过去以后,随着经济生活的日渐丰厚与宗教文化方面政策的放开,人们越发渴求心灵的充实与信仰的探求。然而,熏习着唯物思想长大的几代人,对这些人类世界不胜枚举的现象的常识奇缺,对真正的“禅”全然无知,以至于思想稍开“物化”之禁,稍有生命真相的追求,稍有种种心灵需求,便一窝蜂被“潜能培训”卷走,还以为走上了“禅修”之道。

我们对古圣“绝地天通”的告诫远远没有理解。天天想着“进化”,却退化到要通过“找感觉”来获得自身成长的路上。热衷“潜能培训”的人们都没有意识到一个巨大的陷阱:当我们越来越敏感时,我们也就越来越脆弱,最后灵魂的虚弱必须由一个大全的存在才能填充,这就是潜能培训迷药导致的“灵魂的饕餮”。

有人说:所谓灵修复兴,不过是三千年前被圣贤毅然舍弃的巫术的变种而已!巫术的精神在西方心理学、东方灵性学的招牌下复活,造成热门的心理学江湖,虽然与“禅”无关,却带着西方化傲慢和东方式神秘,全方位使用“禅”的名义,肆无忌惮地,在佛教及其周边领域玩弄精神游戏,抢占心理优势。

佛教真正的禅修有明确的佛教师承和修习方法(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真正的禅修什么样?有明确佛教师承和修习方法

很多人不解,“潜能培训”为什么不能是禅修?禅不是“不立文字”吗?禅不是不拘形式吗?佛法不是说要以方便令众生入道吗?

法无定法,但一定是“法”。不泥于相,但一定有禅的精神、禅的品格。方便无穷,但一定是出于高格,而非源自下流。禅的精神、禅的品格是佛心的直接显现,与佛陀的言教表里相成、神形相契,又由祖师大德遵佛遗教,砥砺修行,代代传承而来。

从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到迦叶尊者拈花微笑、得佛心印,再到达摩祖师西来汉土,将此“安心法门”传于慧可大师,一直到六祖慧能大师以《金刚经》印心传法,一花开五叶,禅宗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大乘佛法的巨大影响有着深厚而不可随意看待的缘起。禅的传统、修法、基础、理念、严格的教学方式、所依佛教经论的构架、严肃的师资传承绝不可冒名,也绝不是随意填塞、替换了内容便“人尽皆禅”的。

相比之下,带着浓厚心理学色彩的“潜能培训”训练充满了心理暗示与精神诱导,不是教人直面自心,而是让已在表层心理活动打造世界里不停折腾的众生,永无止境地沉溺于“感觉”,更何况还是以最讲求摆脱外在的感觉追逐,而要求修行者向内用心、反求诸己进而直面心性的“禅”之名!

禅修要的是出离生死,而不是“找感觉”,可潜能培训的“魅惑力”几乎全在自欺欺人的“找感觉”。你从来看不到哪一位真正的禅师在勘验学人时,会询问对方“今天打坐感觉好不好”。反之,所有在“六根门头”找出路的贼心不死者,必定要受到禅门那震撼人心、让人魂飞魄散的当头棒喝!

金刚大士弥光老和尚曾反复警策棒喝学人:“佛法难闻,修行不易;劝汝后人,莫当儿戏!”可是今天,这些最是“儿戏”的伎俩,却反反复复、不知惭愧地占用着“禅”的名义,欺世盗名,拿众生的慧命当把戏耍。

某讲师课程宣传海报(图片来源:资料图)

各种“潜能培训”为何频频假“禅”之名?

各种“潜能培训”为何要假“禅”之名?为何不肯以其“真面目”示人?

首先,长期以来,大众对禅并无真正了解,只是通过各种文化渠道取得一些关于“禅”的零星的、泛泛的理解。但是“禅”天生具足的雅文化高格使其浑身上下充满了现代人所需要的“高大上”的光环。以“禅”之名,最能显示自己的脱俗;以“禅”之名,最能彰显自己的文化学养;以“禅”之名,最能赢得刮目相看的眼光;以“禅”之名,最能显示活动的海纳百川、深厚博大;以“禅”之名,最能吸引“厌物者”、“附庸风雅者”和一部分有真正信仰诉求而又暂不具备慧眼者的眼光。总之,在当下深不可测的“精神文化市场”中,“禅”最是那“低调出高格”的金字招牌。

其次,精神文化的“市场”同样遵循供求原则。有消费精神与灵魂的需要,就有相应的供给。大众对“禅”的青睐多数并非出自对“禅”的追求,相反来自于填补心灵空虚、寻求心理安慰、满足心理猎奇等种种诉求。于是,世人要什么菜、点什么菜,就有人做什么菜;世人需要什么品相,就有人出什么品相。

君不见,左一位“禅粉”猛转身来告诉你“减压和健身才是禅,内观是一试就开悟的潜能培训”,右一位“禅粉”掉头说:“生死轮回不用怕,了生脱死萌萌哒,跟我一起喊出来,佛法就是放轻松”,中间鸡汤贩子一抹嘴儿,喷起唾沫星子一声吼:“你的钱途有我在,我一定要接引你”……广告打得动人心魄,但是这些,又与“禅”何干?

中国才恢复30年的佛教格局就这样以“禅”之名被世俗化、低俗化影响着。美其名曰“禅文化”,实际上却是对真正的“禅”进行诽谤,是对整个禅宗的诽谤,对汉传佛教的诽谤。这些层出不穷的“伪禅修”,如果侥幸无事尚好,可一旦出了事,大众只会把矛头对准最显眼的“禅”的招牌,转而便是对准整个禅门。

从这起不幸的女生坠亡事件,便能得这个深刻的教训。从事件被报道出,到搜索引擎里铺天盖地出现与“禅修”关联的负面新闻,我们发现,舆论只遵循传播的规律,而并不照应事实的真相。最快落入大众视野的是“死亡”“清华毕业生”“寺院”“禅修”等符号,被浓墨重彩打造和放大的是“禅修”与“惨死毕业生绚烂而令人唏嘘的短暂人生”间无形的张力。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再一次验证了“重要性X含糊性=谣言”的公式和网友“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然后进行双倍反应”的反应机制。对于禅宗,此次事件下的负面影响已是在所难免。

女生寺院坠亡事件是无人愿意看到的悲剧,因为它发生在一个如花般年轻生命的身上,更因为它发生在人对于生命问题的宝贵探索过程中。虽然,这是一起安全事故,却造成了如此强烈的社会震动和对于禅门的无形波动。在此,反思“蒙眼游戏”及种种假“禅”之名的“潜能培训”乱相,绝非避开事件、对亡故生命视而不见,而是希望人们不要只是等到生命逝去,才慌乱无措地想要追责和尊重生命;不要只是等到穷途末路时,才追悔于生命大义追求中的儿戏态度。

惟劝吾人:生命是郑重的事,切莫轻视;禅更是解决生命困苦的大事,切莫儿戏!

版权声明:《海潮音》系凤凰佛教原创栏目,所有稿件均为独家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凤凰佛教”,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

明贤法师: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中心副主仼、文促会佛教中心禅林学社总干事长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