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宗师 > 正文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
2007年04月01日 11:14中国佛教协会编,《会务通讯》,1997年第1期总第47期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赵朴初] [人间佛教]

1 “可以说,人间佛教,乃现代中国佛教界一致认同的主导思想,乃现代佛教的基本模式。”陈兵等著,《人间佛教》,河北省佛教协会,2000.5,第8页。

2 净慧,《面向社会 适应时代》中说:"人间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也是现时代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指南。

3 张琪,《当代中国佛教史纲要》,《研究动态》,1998年第6期总第50期,第27页。

4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现代佛学》,1953.6,第16页。

5张琪,《当代中国佛教史纲要》,《研究动态》,1998年第6期总第50期,第27页。

1陈兵等著,《人间佛教》,河北省佛教协会,2000.5,第277页。

2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余树民编,安徽省太湖县赵朴初资料征集委员会,2002.11,第31页。下同。

3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2页。

4 同上书,第33—36页。

5 陈兵等著,《人间佛教》,河北省佛教协会,2000.5,第283页。

6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中国佛教协会印行本。下同。

7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1页。

1 《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赵朴初文稿》,第130页。

2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3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4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5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1页。

6 《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赵朴初文稿》,第130页。

7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1页。

8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邓子美,《法音》1998.7;此文还对太虚、印顺、赵朴初关于人间佛教的共同点及分歧作了分析,认为赵朴初“实际上把太虚的不少提法作为自己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前提”,“对太虚、印顺的整个人间佛教理论建构,原则上是肯定的,唯有些内容在那时阐发之机尚未成熟,有些内容尚不切于大陆最紧迫的需要而已”。

9 《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赵朴初文稿》,第131页。

10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邓子美,《法音》1998.7

11 《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1987.2.23

12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0页。

13 《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民族宗教联组会上的发言》(1999年3月4日),中国佛教协会编,《会务通讯》,1999年第2期总第61期,第6页。

14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28——30页。

15 《佛法在世间》,中国佛教协会出版,1990年。

16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2页。

17 《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赵朴初文稿》,第259—261页。

18 圣辉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尚的报告摘要,《佛教文化》,2003.5

19 赵朴初《在中共中央迎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1997年1月30日)中说:“从社会政治的视角看,当今我国宗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宗教从整体上和主流上看,它日益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扩大开放的重要渠道。总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助力而不是阻力;是党和政府可以信赖的同盟者,而不是异己力量。”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华方田   编辑: 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