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宗师 > 正文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
2007年04月01日 11:14中国佛教协会编,《会务通讯》,1997年第1期总第47期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赵朴初] [人间佛教]

三、贡献及特色

通过以上对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介绍可以看出,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是在继承太虚、印顺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时代特点,所作的有针对性的重新诠释8。可以说,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贡献不在于单纯的理论创新,而是因势利导,将人间佛教的理念圆融于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真正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使‘人间佛教’的思想与现代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新趋势、新水平相结合,力求为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9也正因为如此,人间佛教才得以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大陆被认可、接受和践行,并成为现代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赵朴初是个实干家,他把人间佛教的理念付诸指导大陆佛教恢复与弘扬的实践,其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提倡人间佛教放在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强调了人间佛教的普遍意义,这是太虚当年未能做到的10。

佛教要求得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成为更多人的精神寄托和信仰家园,就必须应时契机,顺应时代的发展。对现代佛教来说,走出以往那种只讲自我解脱、偏重离世隐修的老路,积极入世,关怀社会,关怀人生,是佛教在现代社会保持其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赵朴初非常重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他认为佛教与社会主义是能够相协调的,这种协调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个方面是党和国家从政策上、法律上尊重和保护佛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是佛教徒爱国守法,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他还列举佛教的利生思想,“一切资生事业(即工农商业)悉是佛道”的教义,中国佛教农禅并重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以及佛教教义中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众生平等的主张,报国家恩、报众生恩、普度众生的愿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则,慈悲喜摄、四摄六和的精神,广学多闻,难学能学,尽一切学的教诫,自利利他、广种福田的思想,禁止杀、盗、淫、妄等戒规,以及中国佛教的许多优良传统,都足以说明佛教的教义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是相通的,佛教徒能够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1。“我们的先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们佛教徒在农事耕作、造林护林、造桥修路以及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优良传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在我们佛教徒看来,这是千生罕遇的殊胜因缘和殊胜事业,我们佛教徒要在这一殊胜事业中尽心竭力,多做功德。”12在宗教能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上,赵朴初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论断,他说:“事实证明:在我国,只要我们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发生大的政策失误,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始终是我国宗教的主流。”13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华方田   编辑: 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