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一法师:学习印顺导师《人间佛教要略》
2009年11月05日 14:40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印顺导师讲:【佛藏经】说:“耆老们,但知保守琐碎的教条,偏于自立,不能主持佛法。亏了少数青年,才将大法传宏下来。过去如此,未来也一定如此,青年众来发心修学,才能发扬真正大乘的因素。如大乘法中的文殊、善财、常啼等,都是现青年身,发广大心,勇猛精进,学不厌,教不倦。他们自身现青年相,也欢喜摄引青年学佛;这不是菩萨偏心,而是青年人具足了适宜于修学大乘的条件。人间佛教的动向,主要是培养青年人的信心,发心修菩萨行。如不能养成人间的菩萨风气,依旧着重少数人的急证,或多数而偏于消极的信仰,那对于中国佛教的前途,光明时太微茫了!”

将菩萨行发挥到极致的如民国时代的谭嗣同,为什么面对死亡他能从容不迫,英勇献身?因为他是一个真正参透佛法真谛,真正明白生死真义的人。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有两个可以逃走的机会,但是他都放弃了,其一是向康有为,梁启超那样在自本使馆的帮助下逃走,其二是他的好友大刀王五想帮他逃走,都被他拒绝了,史上对谭嗣同的这种举动都有一些解释,如从革命家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种革命的英雄主义,然从佛教信仰的角度来分析,事实却并非这么简单,南怀瑾先生讲过,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之所以在生死关头能舍生取义,名垂不朽,也是因为受到了异人的点化,明白了生死的真义,才能彻底放下一切,慷慨就义,面不改色,浩气千秋。历史上的革命家之所以被杀,往往是由于紧急关头逃脱不了,被抓以后遭到杀害。谭嗣同则完全与之相反,他在能逃走的情况下留下,义无反顾,如果没有过人的胆略,超然的心境,佛法的智慧,是万万做不到的,在生死观上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心境,俗话说“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慷慨捐身的,被捕以后英勇就义者居多,谭嗣同则恰恰相反,他是从容就义的,为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呢?从心性上来讲,这完全是修学佛法的结果,在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接触佛法的时间并不早,他生于1865年,卒于1898年,享年三十三岁,他在1896年始接触佛法,也就是在他三十一岁的时候听闻佛法,这也说明修学佛法的成就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谭嗣同在一年的时间里潜心究佛,据梁启超《谭嗣同传》载,突飞猛进,日夜冥搜孔佛之书,且与杨文会相交游,原本好学深思的谭嗣同,对佛法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据梁启超《谭嗣同传》载其闻《华严》性海之说,而悟世界无量,现身无量,无人无我,无去无住,无垢无净,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闻相宗识浪之说,而悟众生根器无量,故说法无量,种种差别,与圆性无碍之理,则益大服。自是豁然贯通,能汇万法为一,能衍一法为万,无所罣碍,而任事之勇猛亦益加。”本着这样的思想认识,使谭嗣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发生了质的飞越,“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谭嗣同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有两点:其一,生死的真义,以及佛子对待生死所应持的态度;其二,真佛子所应有的精神面貌,处事及学佛理念,在中国佛教史上,谭嗣同的学佛显得与众不同,他能将博大精深的佛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融会贯通,他能将理论的佛法转化成改造现实的力量与行动,可以称之为实践佛学或应用佛学。谭嗣同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以身示法真正诠释了行菩萨道的深刻内涵,这种乐观,颠覆了以往佛教徒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消极厌世,不思进取,悲观失落。在谭嗣同身上充盈着为天下苍生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凛然正气。他也不同于李元松所提倡的:“为偿千劫愿,慷慨赴前程”,二者同样崇尚侠义精神,都具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们皆提倡积极入世,所不同者,生活环境有差异,一生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乱世,一生于和平时代,生命之轨迹亦迥然不同!谭嗣同的任侠表现在他十三岁时撰写的一幅对联:“谁将侠气留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豪情,着实让人钦佩,谭嗣同秉佛法之慧剑,劈荆斩棘,义无反顾的舍身取义,成就了现代史上一段永恒的传奇。一代佛人远去,其精神、勋名、功德并为不朽,正如浏阳谭嗣同的墓联所言:“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印顺导师谈到了处事时代:“现代的又一倾向,是处世的。佛法中,人天乘是恋世的,耽恋着世间欲乐,没有出世解脱的意向。小乘与人天法相反,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急切地发厌离心,求证解脱。出世,不是到另一世界去,是出三界烦恼,不再受烦恼所系缚,得大自在的意思。佛说小乘出世法,是适应隐遁与苦行根性的.......大乘菩萨道的伟大,全从入世精神中表达出来。菩萨为大悲愿力所激发,抱着跳火坑、入地狱、救济众生的坚强志愿。与人天的恋世不同,与小乘的出世也不相同。菩萨入世的作风,在现代恋世的常人看来,非常亲切,要比二乘的自了出世好得多!近代由于物质文明的发达,由【纵我制物】,而发展到【徇物制我】。迷恋世间物欲的风气特别强,压倒了少欲知足,恬澹静退的人生观。此时以人天法来教化,等于以水洗水,永无出路。如以小乘法来教化,又是格格不入。惟有大乘法——以出世心来做入世事,同时就从入世法中,摄化众生向出世,做到出世与入世的无碍。”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悟一法师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