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缘起禅观体系
2009年03月28日 23:21 】 【打印已有评论0

从一念十二缘起或支支相摄立场来看,三宗之间是相互融合的,修唯识时,识里有无明跟行;修中观时,生灭行起中有识跟无明;修如来藏之即妄即真时,本身就是由识性与生灭相来即妄即真的。故各宗法门就在三宗基础上,随选择切入点与转观入径,产生无量差异。以禅宗而言,早在唐朝宗密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就提出:禅分三种,与大乘三宗相应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以天台禅法而言,其思想本质是如来藏思想,如”一念三千“、《法华经》”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等思想。而其禅观修行则有两个契入点:上根者直观法性、直观无明,相应于如来藏;下根者从中观”四门不生“破法不生,如《摩诃止观》”破法遍“、《觉意三昧》等。而净、密多从如来藏切入为便,但与台、贤、禅之差异,又是在无相之无分别智与有相之后得智相应的差别:

如来藏思想中有空如来藏(无相)与不空如来藏(有相),中观有空假中三观之有相与无相融合,唯识亦有真如(无相)与四智(有相)说法,故三宗都有有相、无相两个切入点。禅宗无相,侧重无分别智来表现其禅观思想,但成就后也有十方化现思想;台、贤是有相无相并具,入手时无相,到彰显法身利益众生则属有相,故是从无相入有相;净、密属后得智,从有相方便契入后得智与无分别智的相应处,进而转入无分别智。如《妙宗钞》从”感应道交“、”解入相应“,说明托有相之外佛显本性自佛之过程:”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24]“《大日经疏》亦有从观本尊漫荼罗到转作自身的见、至、转过程:”各见莲花胎藏世界海。……能不起于座。悉至如是诸佛会中。……亦能以此百莲花藏转作自身。[25]“所以,从十二缘起定位大乘三宗后,同时也据此将台、贤、禅、净、密各宗有所厘清。

三、顿渐之别

除宗派间有差异外,各宗派中亦有不同禅观法门。故在定位禅观法门时,顿、渐差别亦是做为重要观察角度。顿渐之别确实存在,不仅禅分顿渐,各宗派中都有顿渐问题,这是契应众生根性不同,而对无明”妄与真“关系认定差异。其表现在法门由迷入觉的方便时,就有所谓翻妄即真、体妄即真、无妄即真、唯一真体等从渐至顿的差异:

1、翻妄即真:认为妄是真实的,故重点在去妄。

2、体妄即真:有一虚假性之妄,故须体会妄之虚假性以契入真实。

3、无妄即真:了知妄当体就是真性,其实没有妄。

4、唯一真体:没有妄不妄的问题,当下是绝待的真体。

具体以禅宗法门为例:

1、六祖:本来无一物。属顿,无妄即真。

2、神秀:时时勤拂拭。属渐,翻妄即真。

3、马祖、黄檗:即心即佛。属顿,唯一真体。

4、默照禅、参话头:净治揩磨、参究疑情。属渐,翻妄即真、体妄即真。

法门选择重在契机,极顿的法门须有极利根上智之人方能相应,能不能当下契入无妄即真、唯一真体,关键不在所选法门,端在行者智慧够不够。现在有很多人对于标榜极高顿门趋之若鹜,不知若根器不能相应,则丝毫不能见真,妄还是妄。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惠空法师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