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缘起禅观体系
2009年03月28日 23:21 】 【打印已有评论0

佛教众多经论,都是佛陀契应不同众生根性所说。根据各经论理论,又推演出众多修行法门。行者在修学过程中,多有面临法门抉择的困扰,故长时关心:怎样厘清众生根器差异,将各宗派、法门做一定位?此问题关键,是要找出一共通的基准点为衡量尺寸。故在此提出以佛陀根本教法“十二缘起”,做为定位所有法门修行理论的基准,并从两角度论证此观点:一、从教理上解析十二缘起理论特质,说明其为何可做为禅观法门的衡量标准?二、具体将现有各宗派的禅观修行法门,定位在十二缘起架构中,说明各禅观与十二缘起之相应关系,如台、贤、禅、净、密、唯识、中观、如来藏思想,乃至顿渐之说及声闻乘禅观。

一、十二缘起禅观理论

佛法禅观是从迷入觉之路,而十二缘起正是示现觉迷之返源过程。经论中“三世两重因果十二缘起”与“一念十二缘起”对觉迷流转义的不同教说,分别相应于大乘禅观与声闻乘禅观之理论。又于此十二缘起支中,无明支做为有情生命流转的根源,经论对无明有浅深、粗细的不同指陈,各宗派禅观对无明亦有浅深、粗细的不同契入,即构成各宗派差异。

以下分三点说明:一、觉迷流转义之禅观意义;二、三世十二缘起与一念十二缘起差别;三、无明在十二缘起中之定位。

一)、觉迷流转义之禅观意义

佛者觉也。禅观共通要义,在于如何发起觉明、去迷返觉,此即本文提出“觉迷流转”概念之理由。十二缘起始从无明,终至老死,每一支各代表著有情生命不同层次的觉迷顺逆流转状态。除十二缘起外,《起信论》中“三细六粗”思想、《禅源诸诠集都序》的“迷悟十重”及圆觉、楞严、唯识之识变、圆镜之旨,乃至禅宗门下《十牛图颂》等,都是大乘说明觉性流转的代表思想,各有诠表善巧不同。

如《禅源诸诠集都序》以“迷悟十重”逆次相翻,说明迷悟间之无明与觉性的深浅差异与相应对除关系:粗障浅智可除,细障深智方除。此觉迷翻转的要义有二:第一,迷与觉实乃一体,故能觉迷相翻。第二,迷与觉之不同浅深逆次对应,即无明分破,菩提分证之阶段性修行过程,各标帜着修行解脱的不同里程碑。所谓:

前是迷真逐妄,从微细顺次生起,辗转至粗;后乃悟妄归真,从粗重逆次断除,辗转至细。以能翻之智,自浅之深,粗障易遣,浅智即能翻故;细惑难除,深智方能断故。[1]

确立了觉性的流转、迷悟的翻转,是修道中最根本标准后,以下进而说明十二缘起中返迷回真的觉性流转义,将十二缘起与禅观体系结合。

« 前一页12345678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惠空法师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