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009年03月29日 12:58 】 【打印已有评论0

一、佛教教育之定义

佛教教育的定义何在?佛教教育基本包含两个层面;从广义来看,佛教教育是一种觉悟的教育(‘觉之教育’);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转染为净,断惑证真,超凡入圣;整个佛教的义理,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从初发心到成佛,整个历程都必须由佛教教育来引导。其中戒、定、慧三学是根本的教育内容;社会各界──九法界众生是根本的教育对象;指导行者通过闻、思,进而修,是根本的教育过程;应机施教是根本的教育方法。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佛教教育是佛学知识的传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学者掌握一定的佛教理论,是基本教育目的;各种佛学知识是基本教育内容;特定的某类学生是基本的教育物件;侧重于闻、思是基本的教育过程;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教育手段达成这些教育目的,是基本的教育方法。可以说,当前全国各种大小佛学院所进行的佛学知识教育,即属于狭义的佛教教育。

此中的界限划分并厘清以后,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佛教教育目标最起码包含两个:终极目标――成佛;阶段目标――掌握某些佛学知识。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广义的佛教教育是佛教教育的根本,狭义的佛教教育则是佛教教育的基础。如果不能分清这个差别,将广义的佛教教育和狭义的佛教教育混为一谈,生硬地将广义佛教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强加到狭义佛教教育之上,便会引起教育措施执行上的混乱。

佛教教育的定义清晰了,再来检讨佛教教育现时的困境与难题,然后拟出改革、发展的方法与方向,才可能成功地落实推行。

二、佛教教育的方法论

佛教教育之方法为何?从教学方法来说,佛陀主张契理契机;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佛陀对他的学生可以说是了若指掌,完全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个人专长等,故能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佛陀把教育对象分为三等,上等即是菩萨乘,中等即是声闻乘,下等即是人天乘。上等人了悟宇宙实相,以同体大悲之心,舍己为人,宁愿自己下地狱,只愿众生得离苦。这种人叫做菩萨,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摄’等菩萨乘的教育。中等人认识到眼前一切都是虚假不实的,生老病死之痛苦时时紧逼,因而就对人世生起厌离心,要求解脱人生的痛苦。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给他们施以‘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的教育。下等人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希望积德行善以求得福报。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的教育。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宽运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