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惺法师:法鼓山四川赈灾经验分享
2009年03月21日 16:09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法鼓山的救灾理念

(一)受灾民众需求评估与法鼓山的救灾理念

灾后各阶段其实会呈现不同的压力反应,第一阶段发生于危机冲击当时和不久,情绪是强烈的,包括害怕、麻木、惊吓、困惑。灾难的第二个阶段通常在灾难之后的一个星期到数个月不等。症状包括胃口改变、消化问题。头痛、生气、怀疑、急躁,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会出现淡漠和忧郁,从家人和朋友当中退缩,对于未来的焦虑升高。另一方面,幸存者会发展出一种强烈的想要与他人分享危险经验的感受。灾难的第三阶段通常会延长到一年,特色是如果政府的协助没有兑现或延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怨恨、痛苦。机构可能会撤出。在这个阶段,受难者专心于解决他们自己的个人问题,会渐渐失去以前和小区分享的那种感受。即使受难者已经没有残存的问题了,最后阶段(重建阶段)还是可能会持续许多年。此时,大规模灾害的受难者了解到,他们将要渐渐地解决许多问题,大部份要靠自己重建家园、事业和生活,而自己要渐渐担负起这项责任,长期投入社区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互助团体以及人们,就变成是成功重建的关键要素了。而我们了解因应不同的阶段,灾区民众在面对地震时从生理到心理到精神,从个人到家庭到环境,需求是多样的。这也是法鼓山提出三阶段救灾的原因,但我们佛教团体的救灾如何有别于其它宗教或社会福利团体呢?

简言之,法鼓山的救灾理念有三:

1.“心灵为主,物质为辅”为原则;

2.“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为方法;

3.“感恩、学习、尊重”为态度。

法鼓山多年来以推动“心灵环保”为我们的使命,其中具体的落实方法就是“心五四”运动,所谓“心五四运动”,是指跟心灵环保相关的五个类别,各有四点的实践项目,那就是: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而法鼓山的救灾即因应不同需求,而以“四安”为服务策略,来建构不同阶段的救灾工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常惺法师 编辑:李保华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