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端:日本僧侣在庙产兴学时期的活动
2009年12月29日 10:51慧海佛教资源库 】 【打印共有评论0

清末张之洞《劝学篇》文中的“无心”建议,竟引发了各界促成佛教界提拨庙产以兴学堂的风潮,僧人为护产卫教而援引外人势力寻求保护,致由内政演为外交争端。此项事实,发人省思。

在中国庙产兴学,举国僧侣奔走张罗以求护产之际,日本净土真宗东本愿寺派伊藤贤道、水野梅晓等僧来华,他们的足迹遍及潮州、汕头、漳州、泉州、杭州、上海、南京、长沙等地。

伊藤贤道鼓吹中国寺僧受其保护,罗致杭州三十六寺投归净土真宗,编为东本愿寺之“在华下院”。当地方官吏或乡绅欲提拨寺款时,日本领事馆即出面交涉,犹如西方国家教士保护教民模式。因地方官无法解决此一外交纠纷,遂逐级呈报中央,经中日双方交涉,日本真宗取销对中国寺庙之保护,而清廷亦允下诏保护佛教,并令佛教自行兴学以维护寺产。

水野梅晓先至江南,认识伊藤贤道,时常参加杭州诗文之会,结识诸山长老,如寄禅(八指头陀)、定能、松风、海峰等师。当伊藤贤道为政府逐出境之后,因寄禅之介绍前往湖南,认识长沙麓山寺沙门笠云法师,其间交往活动,新续高僧传叙述甚详:

及戊戍政变,事言庞杂,新说盛行,竞立学堂,强侵寺院,摧残教宗,以夺僧产,将无所不至,笠云甚忧之,值倭僧水野梅晓寻法南岳,道出长沙,久慕道声,迳来参叩,谘询之余,为述日本佛乘随潮流之转移,与国力以俱新,种种业力,不外兴学,欲谋保护教纲,弘扬佛旨,无出此者。笠云颇为之动,明年,遂假开福寺刱立僧学,并设佛会,推笠云董之,而夺攘之风稍息。

时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福寺僧学堂的经费,除本寺寺产外,日本东本愿寺大谷光瑞亦予赞助。水野梅晓除任开福寺僧学堂教席外,同时与湘中硕学王闓运、叶德辉、黄自元、瞿鸿机等人结文字之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劝笠偕徒筏喻、道香二师东游日本,考察彼邦佛寺僧学及政教习俗,返国后着有《东游记》一书传世。民国肇兴以后,水野梅晓仍结交中国各界人士,包括满清遗老、革命党人、军阀政客,为日本数一数二的中国通。

日本佛教在庙产兴学期间,曾扮演中国佛教保护者角色,后虽中日达成协议而放弃,但随日本侵华野心的滋长,他们并不放弃此一特权,如同西方传教士一样,在日本政府支持下,这项构想终在民国四年(1915年)二十一条款中被列入第五号第七条提出,后因袁世凯声明保留而未达成目的。

摘自黄运喜《清末民初庙产兴学运动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黄运喜 编辑:邢艳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