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马祖道一禅法之探讨
2009年09月07日 17:48《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是云:为止小儿哭。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僧云: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云:向伊道不是物。僧云: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云:且教伊体会大道。

在佛教里把为了引导众生悟入真实之道而采用权宜善巧的方便法门,比喻为“止小儿啼”。在佛经里常有这样的比喻,为了哄小孩时握着空拳说手里有东西,这是为了让小孩止哭的权宜做法。这种比喻是用来说明佛为了教化那些初级根机的众生,以方便不究竟的道理先作引导,等到根机成熟时,才教以真实究竟之法门。在《大宝积经》卷九十和《大涅槃经》卷二十,都有这样的说法。后来在禅宗把应机说法的方便比喻为“止小儿哭”,或“空拳狂小儿”,以此说明一切言教并非是究竟的真理。道一先以“即心即佛”或“自心是佛”先告知行者,自己原本具有与佛一样本性空寂的清净心,不需要到处求法求道,这是为了引导初学者建立自信,鼓励他们自修自悟的方便法门。当行者明确了这个道理,就应该更高一层地去体悟“非心非佛”。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可以看出道一引导行者的两种方法。前者以“止小儿啼”的方法先引导初级行者树立起自心是佛的方便,后者是在前者方便的基础上教以真实究竟之法门。所以当有人问他小儿啼止的时候应该如何,也就是说人们知道了“即心即佛”以后该做什么,他毫无犹豫地说“非心非佛”,说明了“即心即佛”就像哄小儿止啼,那是用来引导初级行者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有“非心非佛”才是究竟真实,他告诉人们要在“即心即佛”的基础上,去体悟“非心非佛”心佛皆空的无相道理,不能在心与佛的字眼上产生执着,这是道一采用了佛教经常所说的以方便门入真实道的内容。从六祖慧能之后以《金刚经》作为禅宗的指导思想,大力提倡般若空义,以无相、无念、无修为究竟无上之法门。南岳怀让继承这种思想反对着相修行,道一得法于南岳自然受到“无相”思想的影响,所以他把“即心即佛”当作是止小儿啼的方便,以“非心非佛”为真实。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