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分尚有二点。不容疏忽。即有世界名曰极乐。及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极乐者。享乐之极。而无丝毫违逆之谓。佛既仍须说法。使人修悟。方证补处。岂非尚不免苦。观此土修士。持戒、求法、闭关、参禅。难行能行。难断能断。忍辱精进等行。何一而不是苦。纵后证得菩提。现在分明艰困。亦犹患有毒疮。治用刀圭。虽能来日病愈。先受刀圭之痛。不能不说现下不苦也。果如是矣。乐何称之曰极。至全经除仅众鸟演三七道品一处外。余未见有弥陀一语。究说之法维何。皆成疑问。不知彼佛教化。大异寻常。与乐说法。原非二事。只去庄严六尘。任人追逐。即是说法。众生恣意享乐。即是修持。比到六尘享备。妙悟已成。纯乎出之自然。绝无半点勉强。非若此土修众。必大死一番。或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之类。定须发几次大惛也。名之曰极乐。自非虚赞矣。
宝树莲池分第三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此二句为全经脉络。两大纲领。后文之无三恶道。寿命阿僧祇劫等。皆反衬此世之苦。劫、见、烦恼、众生、命等五浊。及杀、盗、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等十恶。皆正说此世之苦。花鸟园林。七宝池阁。黄金为地。天乐鸣空。饮食沐浴。随意舒适。皆说极乐世间享受欲尘之乐。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上善俱会。飞行十方供佛。一生补处。皆说极乐出世速得速证之乐。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纯苦者。有苦多乐少者。有苦乐相等者。有苦少乐多者。皆无一苦不有之理。惟钝根众生。何为苦乐。往往木然而不自觉。囿于俗见。甘堕苦渊。少聪明者。或悟受皆是苦。尚昧苦之由来。无非强作达观。甚或玩世不恭。既无解脱之法。只有任运忍受而已。有人幸闻佛法。知苦所由。欲寻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习气。时起现行。触境生心。仍复染著。所谓看得破。忍不过。真能毅然裂尘网而出者。百千人中难见一二。两土世尊。洞知众机各异。专用一帖阿伽陀药。普愈一切沈苛。方法善巧。事理周圆。看之反甚平常。此真堪称不可思议。细观本经两大纲领。妙用已觉无穷。既可唤醒钝根使知苦乐。发起欣厌之心。驱其向道。复能教聪明人知其所苦。有法脱离。但办肯心。必能如愿。已经闻法难断尘缘之流。不使强断。却令舍小希大。便得转染成净。横超生死。古今大德咸云。横超生死。乃为特别法门。此尚是指果地一端而言。试看全经。处处诱掖学人。种种方便。即在因地入手之际。亦无不皆具特别义意也。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八功德水。四边阶道。上有楼阁。微妙香洁。
此世界之地体。土块和合。杂以石沙。峻岭深壑。坎坷崎岖。居室则茅檐荆扉。竹篱泥堵。上者不过砖瓦木石。油漆雕绘。所谓珠阙瑶阶。亦无非形容贴金嵌玉之宫殿夸词。花木则低仅数寸。高不及寻。尚复凋落无常。枯萎时变。极乐地体。琉璃凝结。金幢撑持。阶铺四宝。栏围七珍。康庄平衡。犹如止水。所居则重楼复合。接地连空。众宝构成。珠网严饰。旛盖如云。璎珞似雨。亿万色光。映澈无际。树花亦七宝簇出。数千由旬。葱参成行。璀璨永茂。香色郁霭。光明交融。两地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粗色尘。换取极乐之妙色尘也。
此世界之昼夜时序。全赖日月运行。故气候有严寒酷暑。骤雨暴风。烟瘴阴霾。燥湿疫疠。至于河海。皆挟泥沙。质则臭涩碱苦。有时洋流冲袭。每生剧冷剧热变化。砭肌刺肤。俱成不适。时劫则饥馑荒旱。刀兵水火。冻馁交加。流离劳顿。极乐气候。因无日月星曜。其光全由佛身莲花宝树珠网所发。故微风和畅。新爽清凉。水具八种功德。充满宝池。温凉浅深。随意应现。澄清光滑。舒体养根。既无劫数。永为和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必营求。如愿以偿。无不百体轻安。心神怡悦。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苦触尘。换取极乐之乐触尘也。
作者:菩萨戒 优婆塞 德明 李炳南 述 编辑:梅文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