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有财施与法施。《金刚经》中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财施;’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也是财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是法施。不论财施与法施都应无所住,即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始可称曰菩萨道的布施。
无住相布施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经曰:’若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布施有有相布施与无相而施,有相布施是有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表现在行动上,比如有人出钱做点善事,惟恐他人不知道,在本院的一些法物器皿上,往往都有捐赠者的大名,他们希望他的大名,随著法物而留芳千古。住相布施者,总存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想法,发心不能很纯正,这样将来招感的果报,也必然是有限的,或是有缺陷的。而无相布施,泯除自他之相,三轮体空,以无限之心施舍他物,其功德自然也如同虚空,不可限量。
【如何得见如来】
学佛的人可能都会关心这样的一个问题,佛陀是什么样子?如何才能见到佛陀?针对世间人的疑问,《金刚经》对这个问题,也作了阐述。
在世间人的观念中,有以泥塑木雕的佛像为如来,见到偶像便谓见到如来。因此,一些人便认为佛教徒崇拜偶像,其实这是误解。须知在佛教的初期,并没有佛像,因为佛陀上兜率天为母说法,人间弟子们非常想念,当时的弟子们为了慰藉对佛陀的思念之情,才有了雕像。现在佛教寺庙中,供奉佛像,主要是一种象征,表达佛弟子对佛陀的崇敬。同时也藉此见贤思齐。透过佛像的壮严;想念佛陀的伟大;通过有相的本像,而证悟法身的无相。
可是,假如有的人把偶像当成如来真身,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前有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里挂单,因为夜里住在大殿中觉得很冷,就随手从佛座上请下几尊木像,烧了烤火。这事被寺院中住持发现,惊讶不已,责问丹霞为何烧佛,丹霞禅师说:我在烧舍利?住持问:木佛焉有舍利?丹霞禅师说:没有舍利那就多烧几尊看。丹霞禅师的烧佛,除了说明佛教徒不崇拜偶像,不以偶像为真佛。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破执,因为我们如果只知道大殿中的有相佛,执著于偶像,心外求佛,势必将永远无法认识心中的无相佛。所以禅师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14)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色身,也非如来真身。经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又曰:’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又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又曰:’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不可以如来的庄严色身为如来,也不可以为见到如来色身,便是见到如来。原因是什么呢?如来身相虽无比庄严,但却是缘生幻化之物,虚妄不实,终归败坏,在实相中一样是无少许法可取可得的。
在佛经中记载:佛陀从忉利天下来到人间,弟子们云集到一起,大家都希望能够最先看到佛陀。依次序,比丘应在比丘尼之先,但莲花色比丘尼为了先得见佛,即化作转轮王,走在最前面,她认为最先见佛了。但佛陀对她说:先见到我的,不是你,是须菩提。原来,那次须菩提没有参加迎佛的盛会,当大家去见佛时,他想,佛陀曾说过,见法即见佛,于是在林中宴坐,观察实相之理,彻见了如来法身。
作者:济群法师 编辑:梅文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