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院——黄金纽带上的明珠
2010年10月18日 15:07 】 【打印共有评论0

尊敬的赵朴初先生生命的晚年,在总结中韩日3国佛教友好交往大量历史事实和现实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3国佛教“黄金纽带”的构想,立即得到中韩日3国佛教界的积极响应。中国政府江泽民主席,全国政协李瑞环主席等党政领导也表示赞同和支持。从1995年到去年,分别在中国、韩国、日本先后召开了4次3国佛教代表大会,对加强3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进亚洲与世界和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威海市荣成的赤山法华院,就是镶嵌在这条黄金纽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法华院位于山东半岛威海荣成市,处于中国的最东端,该市的石岛镇距韩国最近处只有97海哩。法华院始建于公元805年,1988年重建。山门两旁,一边是日本国的国花——樱花,一边是韩国国花——无穷花(木槿),与中国的苍松翠柏簇拥着由赵朴老手书殿名的“大雄宝殿”,庄严肃穆间显示着中韩日3国的友谊万古长青。

公元805年,来华3年便在唐朝军队中任徐州军中小将的新罗(韩国)人张保臬(790年一848年),因为武艺高超、作战勇敢、待人和气,深得唐军将士的拥护与爱戴。为了更好地保护3国海运事业的发展与人员生命安全,他在荣成石岛镇的山坡上建了一座寺庙。因山坡石头呈红色,第一批僧人属天台宗,念的是法华经,所以这座寺庙以赤山法华院之名而载入史册。张保臬后来回到了新罗,他在中国土地上所建的法华院也在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时被拆除。1984年,世界著名佛教学者廉田茂雄先生根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记载,专程到山东对法华院进行历史考察,无果而归。1988年,法华院遗址被发现,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社会各界积极筹资,按照原貌在原址重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法华院。重建后的法华院,使这颗黄金纽带上的明珠,在新的历史时期闪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韩国《金北日报》发表了“张保臬的赤山法华院”一文,详细介绍了张保臬与法华院佛缘历史情况,在韩国引起广泛关注。1991年4月,张保臬66代子孙专程来朝拜并立碑纪念。1999年,由韩国前总统金泳三题写的“张保臬纪念塔”落成。塔高15米,完全用石岛产红三面刀斧石建成,塔身正面向东,寓意中韩手足情谊万古。

唐朝时候,法华院住持僧人主要是中国人、来华暂住的韩国人和日本人。它既是佛教寺庙,还兼有收容遇到海难的韩、日商旅和渔民的作用。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高僧圆仁(794年一864年)随日本第18次遣唐使来到中国扬州,并于839年入住法华院,与众僧一起讲经,研习佛法。840年2月,他又出荣成,到文登,经蓬莱,到青州,过禹城,入正定,跋山涉水到达五台山。后来又历经坎坷困苦,到长安求法。先后在大兴善寺、青龙寺、玄法寺受业。但没过多久,唐武宗颁诏废除佛教,拆除佛寺,勒令僧尼还俗。对外国僧人则“勒令还俗,遽归本国”。按照唐律,外国人从哪里入境,必须再从哪里出境。845年,圆仁不得不离开长安,辗转返回山东,经莒县、高密,于9月到达荣成。但出现在他面前的法华院,已被奉旨夷为平地。在当地居士和村民的帮助下,他于会昌七年(847年)在乳山口搭乘日本商船离开赤山回国。在他入唐求法的10年中,前后在法华院生活了两年零九个月。

圆仁自幼读经习史,受中国儒家和佛教文化熏陶很深。入唐求法,朝五台,住长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除学习佛学外,对唐朝的社会现实也有深入了解。归国时,他带回去佛经585部794卷,还有两界曼荼罗,高僧真影,佛舍利和很多法器。归国后,他在比睿山建立总持院,开坛灌顶,举扬“台密”,开始在日本弘传中国净土宗。854年,被日本天皇敕封为第三代天台座主,864年圆寂,谥为“慈觉大师”。他一生著作颇丰,尤其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直接用中文写成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宝贵记录,极为详尽地记述了唐朝后期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地理、天文、交通、军事以及民俗礼仪等,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唐代历史,特别是研究“三五一宗”法难之一的“会昌灭佛”,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意大利旅行家的《马可•波罗行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并称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3大游记,为人类文化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赤山法华院重新建成后,一批批日本友人来这里朝山进香,祭拜圆仁。荣成石岛对外开放后,有客船直通韩国,每到佛教节日,中韩日3国佛教徒和来华的日韩两国友人与当地香客一起,在这块中国宝地上、由韩国将军建成、日本高僧驻锡过的寺院里“播和平于三千界内,演法音于万亿国中”。使今日之黄金纽带更加璀璨辉煌。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