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资料图
照观法师参加乐山市佛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三字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一次真诚的对话
中华儿女:佛教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影响很大,其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等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当今,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照观法师: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已经完成了中国化进程。中国政治、社会、宗教、哲学、语言、民俗、文学艺术、绘画雕塑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与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佛教强调世界以众生的业力和果报为转移,主张修达心境清净,超脱现实苦难,追求理想净土。佛教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抚慰、轻信众精神创痛,教化信众今生和睦宽容,行善止恶,为来世和后人的吉祥积功累德。佛教支撑起信众豁达、乐观的信心和坚韧不屈的生活勇气,是信众精神之慰籍,心灵之皈依。儒、释、道三家道并行而不相悖,优势互补,和而不同,和合共存。儒家哲学,佛教法义和道家教理,互相浸渍濡染,各臻其妙,共同成为深宏博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体系。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佛教是和谐的宗教、和平的宗教。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没有一起因为佛教而引发的战争,同时,它用自己的精神把我们的国家、民族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平等观在佛教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佛教人文精神的体现。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不仅人与人平等,人与一切生物也是平等的。众生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除了众生平等外,佛教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因果规律”,就是佛教轮回观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教化人们诸恶莫作,作恶者恶当恶报,使作恶者时时有畏惧感。佛教教化人们向善向上,众善奉行,善因得善果,行善人善得善终。人们懂得因果,才能达到平衡与和谐,才能自觉努力去获得福报,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华儿女:有些青年焦虑、浮躁、不耐烦,您对人们的修学有何指导?
照观法师:,佛教对中国信众精神信仰影响很大。佛教教义中有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爱国情怀,有“众生平等,社会一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博爱主张,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塗苦”的弘愿,有“自利利他,自觉觉人,觉行圆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价值观,有“广结善缘,广种福田”的做人原则,有“灾障消灭,刀兵尽除”的和平思想,有修习戒行的“五戒”、“八戒”、“十戒”清规戒律。这些思想主张,为人们提供了健康向上的心灵抚慰,让更多的人建立高尚道德品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佛教讲修行,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为最终目标。曾经有媒体报道说,不耐烦成为社会的普遍心态。这提醒我们,应静下心来研读经典,笃志修持,从中禅悟精华。看淡金钱、名利、地位,平凡、乐观、宽容处世,方能断灭“贪欲”、“激忿”和“愚痴”,逐渐克服浮躁心态。
中华儿女: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毕生推崇“人间佛教”的理念,他曾经指出: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佛教作为社会良心保证的重大责任,把握时节因缘,契理契机地弘扬佛法,解决现实人生因信仰失落、精神空虚而造成的诸般烦恼,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和人民。请您谈谈您对“人间佛教”的见解。
照观法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佛教进入中土以后,最初是宫廷佛教,后来,经过众多大德高僧的努力,开始走向民间。誉为近世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认为“佛教是属于最高级的自心教的至圆正觉教”。他倡导“人间净土”说,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成为当代中国佛教实践,追求佛教现代化的新路。这种中国佛教思想理念、强调无须离开人间另求净土。强调人人除去妄心,提高道德素质,升华精神境界,让社会日益净善文明、和谐美好,共建人间庄严净土。
当今,众多的佛教徒以自己的辛勤劳作来实践人间佛教思想。如2008年5月14日,中国佛教协会号召为四川汶川大地震赈灾,1天时间就募集善款一百八十八点五七万元、二千美元和价值一百万元的物资。短短一个月,海内外佛教界已为地震灾区捐款超过两亿元。台湾佛光山,几十年来致力于让佛教走向现实人间,成果卓著。佛教界的这些善举,有力地实践了“人间佛教”的精神,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中国佛教的慈悲济世的襟怀与风貌,为佛教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赵朴初居士曾经发表了大量文章,如《佛教与世界的关系》、《挽救人心的基本方法》及《爱教必须爱国》等,阐述人间佛教思想,讲明普度众生的道理。目前,众多的僧人在弘法利生,他们广泛传播佛理,充分肯定人间快乐,切实而又生动地排除人们心中的各种烦恼,有效减缓大量社会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志远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近年来,僧人出现青年化趋势,和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近,数十位乃至上百位年轻僧人在全国各地讲经说法,受到了民众的喜爱。他们用现代语言进行演讲,将经典、古文以现代语言表达出来,带动佛教走出经典、走出寺院,逐渐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人间佛教。
中华儿女:目前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有些人并不感觉幸福与快乐,请问照观法师,以您的理解,怎样才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照观法师:人要学会舍得,贪欲过多,自然不会快乐。世间万象似万花筒,各种诱惑太多,需要用佛的大智慧来明辨是非,化解心结,才能在各种诱惑之间做出正确抉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佛是每位社会人的引导者,是开启心智的良师。
我认为,幸福不能和物欲划等号,幸福还应涵盖精神信仰,文明素质,文化修养等。现在,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却依然存在信仰危机,有些人欲壑难填,精神空虚,感到无聊、孤独、烦躁,甚至厌世走向极端。佛教“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可以为那些因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人际压力大的人化解心理郁结,指引人们去感恩生活。只有正视现实,热爱生活,有文明向上的精神情趣,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才能获得心灵上的自在,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才会真正体会到幸福的真谛
中华儿女:现在信息传播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请问您平时上网吗?
照观法师:我每天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性,早上4点半就起床,然后开始诵经,在诵经中领会佛教经典的博大精深和无量智慧。上午用半个小时上网浏览新闻,主要关注国家重大时事政治,关注佛教文化弘扬。下午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系统研读《大藏经》,目前正深入领悟《大般若经》;读阅中华传统文化书籍,最近主要在读先秦文学著作。作为一位僧人,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掌握更多的知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恭恭敬敬学习,认认真真做事,一生一世守佛护法!
人物简介:照观法师,男,1963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82年6月在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出家,中国佛学院毕业。历任四川峨眉山洗象池当家,峨眉山佛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峨眉山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峨眉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乐山市政协委员,峨眉山市政协常委,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乐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政协委员,乐山市人大常委。乐山凌云寺方丈兼乐山乌尤寺住持。
编辑:王丽君
|